论诈骗罪中被害人的自我答责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被害人自我答责及相关刑法问题 | 第10-18页 |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 | 第10-12页 |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构成 | 第10-11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类型 | 第11-12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的依据 | 第12-14页 |
(一) 法哲学依据 | 第12-13页 |
(二) 刑法期待可能性 | 第13-14页 |
三、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与相近理论 | 第14-18页 |
(一) 相近理论介绍 | 第14-15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相近理论的异同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被害人自我答责在诈骗罪中的运用 | 第18-29页 |
一、 诈骗罪中被害人的自我答责的判定 | 第18-24页 |
(一)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成立条件 | 第18-22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在诈骗罪中的具体体现 | 第22-24页 |
二、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法律效果 | 第24-26页 |
(一) 阻却诈骗罪成立 | 第24-25页 |
(二) 不阻却诈骗罪成立 | 第25-26页 |
三、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排除适用 | 第26-29页 |
(一) 处分非自身法益 | 第26-27页 |
(二) 三角诈骗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被害人自我答责在诈骗陷阱中的运用 | 第29-34页 |
一、 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意思表示形式 | 第29-30页 |
(一) 理论界观点 | 第29页 |
(二) 本文的观点 | 第29-30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对行为人行为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一) 理论界观点 | 第30-31页 |
(二) 本文观点 | 第31-32页 |
三、 被害人自我答责下诈骗陷阱中的犯罪形态 | 第32-34页 |
(一) 诈骗陷阱中的犯罪未遂 | 第32-33页 |
(二) 诈骗陷阱中的犯罪既遂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