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3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概况 | 第17-27页 |
2.1 基础数据来源与遥感影像处理 | 第17-20页 |
2.1.1 基础数据来源 | 第17页 |
2.1.2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 第17-19页 |
2.1.3 遥感影像处理结果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5页 |
2.2.1 自然概况 | 第20-23页 |
2.2.2 生态概况 | 第23页 |
2.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5页 |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5-27页 |
2.3.1 地表沉陷及其对农田的影响 | 第25页 |
2.3.2 水利设施破坏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3 植被破坏 | 第26页 |
2.3.4 大气污染 | 第26-27页 |
3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43页 |
3.1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27-32页 |
3.1.1 层次分析法 | 第27-30页 |
3.1.2 改进的熵值法 | 第30-32页 |
3.2 评价模型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5页 |
3.2.1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32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3.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5-36页 |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40页 |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7-39页 |
3.4.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9页 |
3.4.3 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39-40页 |
3.5 综合指数计算与评价结果分级 | 第40-43页 |
3.5.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40页 |
3.5.2 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3.5.3 评价结果分级 | 第41-43页 |
4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 第43-61页 |
4.1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时序变化 | 第43-49页 |
4.1.1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评价 | 第43-48页 |
4.1.2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 第48-49页 |
4.2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变化 | 第49-61页 |
4.2.1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 第49-56页 |
4.2.2 基于2009年的矿区耕地生态安全变化格局 | 第56-58页 |
4.2.3 基于相邻年份的矿区耕地生态安全变化格局 | 第58-61页 |
5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变化驱动力浅议 | 第61-66页 |
5.1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61-62页 |
5.2 矿区耕地生态安全问题改进措施建议 | 第62-66页 |
6 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