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1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 | 第14-17页 |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1.3.3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 第18-20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5 难点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1.5.1 本文的难点 | 第23-24页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5-28页 |
2.1.1 能源的定义及分类 | 第25-26页 |
2.1.2 煤炭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 第26-27页 |
2.1.3 能源消费结构 | 第27-28页 |
2.1.4 能源效率 | 第2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8-35页 |
2.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8-29页 |
2.2.2 脱钩理论 | 第29-31页 |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31-3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5页 |
3 山东省煤炭消费现状 | 第35-57页 |
3.1 山东省煤炭消费现状分析 | 第35-46页 |
3.1.1 一次能源供需现状 | 第35-38页 |
3.1.2 煤炭消费总量 | 第38-40页 |
3.1.3 煤炭消费结构 | 第40-43页 |
3.1.4 高耗能行业消费 | 第43-45页 |
3.1.5 散煤消费 | 第45-46页 |
3.2 山东省煤炭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3页 |
3.2.1 能源消费结构 | 第46-47页 |
3.2.2 产业结构 | 第47-49页 |
3.2.3 能源效率 | 第49-51页 |
3.2.4 人口及城镇化 | 第51页 |
3.2.5 技术进步 | 第51-52页 |
3.2.6 产业政策 | 第52-53页 |
3.3 山东省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53-57页 |
3.3.1 脱钩模型的构建 | 第53页 |
3.3.2 基于脱钩模型的测算结果 | 第53-55页 |
3.3.3 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 第55-57页 |
4 多情景下山东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模型构建 | 第57-76页 |
4.1 LEAP模型设计与构建 | 第57-60页 |
4.1.1 LEAP模型设计与原理 | 第57-58页 |
4.1.2 山东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LEAP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4.1.3 山东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情景设计 | 第59-60页 |
4.2 情景设置基本假设 | 第60-73页 |
4.2.1 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增长经验 | 第60-63页 |
4.2.2 山东省煤炭消费LEAP模型影响因素关键假设 | 第63-70页 |
4.2.3 情景设置 | 第70-73页 |
4.3 能源消费终端需求和转换需求 | 第73-76页 |
4.3.1 能源消费终端需求 | 第73-74页 |
4.3.2 能源消费转换需求 | 第74-76页 |
5 山东省煤炭消费控制情景分析及电解铝行业案例分析 | 第76-89页 |
5.1 情景分析 | 第76-84页 |
5.1.1 煤炭消费总量 | 第76-77页 |
5.1.2 终端煤炭消费量 | 第77-78页 |
5.1.3 加工转换煤炭消费量 | 第78-79页 |
5.1.4 电力供应 | 第79-81页 |
5.1.5 能源平衡及能源流动 | 第81-84页 |
5.1.6 碳排放 | 第84页 |
5.2 案例分析—电解铝行业控煤影响 | 第84-89页 |
5.2.1 山东省电解铝行业现状 | 第85-86页 |
5.2.2 山东省电解铝行业存在问题 | 第86页 |
5.2.3 山东省电解铝行业控煤措施 | 第86-87页 |
5.2.4 山东省煤控对电解铝行业影响 | 第87-88页 |
5.2.5 山东省电解铝行业的未来发展 | 第88-89页 |
6 山东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 | 第89-102页 |
6.1 实施路径 | 第89-96页 |
6.1.1 煤炭减量化,降低行业能耗水平 | 第89-90页 |
6.1.2 煤炭清洁利用,促进能源清洁转型 | 第90-91页 |
6.1.3 煤炭多方面替代,改进能源消费结构 | 第91-94页 |
6.1.4 散煤综合治理,缓解大气环境污染 | 第94-9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96-102页 |
6.2.1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96-97页 |
6.2.2 优化能源结构,科学产煤与煤炭替代同步 | 第97-98页 |
6.2.3 科学管理用煤过程,切实抓好散煤管控 | 第98-99页 |
6.2.4 落实政策激励,促进节能减排发展 | 第99-100页 |
6.2.5 建立碳减排交易市场,健全市场调节机制 | 第100页 |
6.2.6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监管考核与追踪落实 | 第100-102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