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11-12页 |
| 1.2.2 三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12-13页 |
| 1.2.3 群组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13-14页 |
| 1.2.4 抗泄漏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15页 |
|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 第15-17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 2.1 安全假设 | 第17-18页 |
| 2.1.1 计算复杂性理论 | 第17页 |
| 2.1.2 安全假设 | 第17-18页 |
| 2.2 密码学工具 | 第18-20页 |
| 2.2.1 抗泄漏存储方案 | 第18-19页 |
| 2.2.2 抗泄露安全存储刷新方案 | 第19页 |
| 2.2.3 Dziembowski-FaustLRS方案 | 第19-20页 |
| 2.2.4 密钥生成函数 | 第20页 |
| 2.3 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基础 | 第20-24页 |
| 2.3.1 DH协议 | 第21-22页 |
| 2.3.2 BD协议 | 第22-23页 |
| 2.3.3 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中的典型攻击 | 第23-24页 |
| 2.4 可证明安全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 2.4.1 经典模型 | 第24-28页 |
| 2.4.2 游戏证明技术 | 第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抗泄漏三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29-43页 |
| 3.1 LR3PAKE安全模型 | 第30-33页 |
| 3.1.1 系统框架 | 第30-31页 |
| 3.1.2 敌手能力建模 | 第31页 |
| 3.1.3 λ-CAFLR安全模型 | 第31-33页 |
| 3.2 一种抗泄漏三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33-35页 |
| 3.3 新协议的安全性证明 | 第35-41页 |
| 3.4 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 3.5 本章总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抗泄漏群组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43-54页 |
| 4.1 LRGPAKE安全模型 | 第44-47页 |
| 4.1.1 系统框架 | 第44-45页 |
| 4.1.2 敌手能力建模 | 第45页 |
| 4.1.3 λ-CAFLR安全模型 | 第45-47页 |
| 4.2 一种抗泄漏群组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 第47-48页 |
| 4.3 新协议的安全性证明 | 第48-53页 |
| 4.4 性能分析 | 第53页 |
| 4.5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5.1 总结 | 第54页 |
| 5.2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