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中森林--以南昌象湖为例的湖泊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 | 第9页 |
1.1.2 城中森林的发展 | 第9-10页 |
1.1.3 景观设计的反思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进程 | 第10-11页 |
1.2.1 国外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进程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3页 |
1.4.2 制定设计方案 | 第13页 |
1.4.3 多学科相互渗透 | 第13页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5.1 理论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2 方法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3 案例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概述 | 第16-26页 |
2.1 概念诠释 | 第16-19页 |
2.1.1 城中森林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城中森林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联系 | 第16-17页 |
2.1.3 湖泊的定义及分类 | 第17-19页 |
2.1.4 植物景观的定义 | 第19页 |
2.1.5 对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的认识 | 第19页 |
2.2 湖泊生态保护理论研究 | 第19-23页 |
2.2.1 植物与湖泊生态系统 | 第19-21页 |
2.2.2 城郊与城中湖泊生态圈 | 第21-22页 |
2.2.3 自然生态的主动恢复 | 第22页 |
2.2.4 人工生态的被动修复 | 第22-23页 |
2.3 植物景观在湖泊生态工程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2.3.1 植物景观对湖泊生态工程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2.3.2 植物、湖泊、动物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 第24-26页 |
第3章 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3.1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26-27页 |
3.2 水体景观与美学 | 第27-29页 |
3.2.1 水体景观的美学价值 | 第27-28页 |
3.2.2 水体景观与人的心理美学效应 | 第28-29页 |
3.3 湖泊生境的恢复 | 第29-32页 |
3.3.1 湖泊生境的被动恢复 | 第30页 |
3.3.2 湖泊生境的主动恢复 | 第30-32页 |
第4章 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 第32-40页 |
4.1 设计原则 | 第32-35页 |
4.1.1 整体优化原则 | 第32页 |
4.1.2 多样性原则 | 第32页 |
4.1.3 艺术意境原则 | 第32-34页 |
4.1.4 形态本归性原则 | 第34页 |
4.1.5 生态协调原则 | 第34页 |
4.1.6 学科综合原则 | 第34-35页 |
4.2 设计方法 | 第35-40页 |
4.2.1 水生植物的配植形式 | 第35-36页 |
4.2.2 水面植物配置及景观效果 | 第36-37页 |
4.2.3. 岸边植物配置与驳岸结合 | 第37-38页 |
4.2.4. 堤岛植物配置和滩涂处理 | 第38-40页 |
第5章 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及应用 | 第40-49页 |
5.1 城中森林生态设计理念 | 第40-43页 |
5.1.1 城市绿肺中的点、线、面 | 第40-41页 |
5.1.2 动植物的“绿色容积率” | 第41-43页 |
5.1.3 建立完整的生态湖居文化 | 第43页 |
5.2 城中森林植物设计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 第43-49页 |
5.2.1 植物间化感作用的巧妙应用 | 第44-45页 |
5.2.2 建立多样性生境 | 第45-46页 |
5.2.3 合理利用边缘效应 | 第46页 |
5.2.4 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 | 第46-47页 |
5.2.5 保护城市自然生态景观 | 第47-49页 |
第6章 南昌大象湖湖泊生态植物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49-61页 |
6.1 设计背景及概况 | 第49-51页 |
6.1.1 水文水质 | 第49-50页 |
6.1.2 植物资源 | 第50-51页 |
6.1.3 动物资源 | 第51页 |
6.2 总体生态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第51-58页 |
6.2.1 设计原则 | 第51-53页 |
6.2.2 设计方法 | 第53-55页 |
6.2.3 分区设计 | 第55-58页 |
6.3 设计综合评价 | 第58-61页 |
6.3.1 和谙交融的湖城关系 | 第58-59页 |
6.3.2 朴野的原生态湿地森林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页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