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论文拟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集体主义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集体的含义 | 第16页 |
2.2 经典作家有关集体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6-17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集体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6-17页 |
2.2.2 列宁有关集体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7页 |
2.3 集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 | 第17-20页 |
2.3.1 集体与个人互为存在的前提 | 第17-18页 |
2.3.2 在利益观视阈下二者或呈现相互对立 | 第18页 |
2.3.3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个人与集体达到真正统一 | 第18-20页 |
3 集体主义原则在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 | 第20-28页 |
3.1 个人主义思潮泛化 | 第20-23页 |
3.1.1 个人主义思潮泛化的原因 | 第20-21页 |
3.1.2 个人主义思潮泛化的表现 | 第21-22页 |
3.1.3 个人主义思潮泛化的消极后果 | 第22-23页 |
3.2 行为功利主义原则凸现 | 第23-25页 |
3.2.1 行为功利主义原则凸现的原因 | 第23-24页 |
3.2.2 行为功利主义原则凸现的表现 | 第24-25页 |
3.2.3 行为功利主义原则凸现的消极后果 | 第25页 |
3.3 道德虚无主义蔓延 | 第25-28页 |
3.3.1 道德虚无主义蔓延的原因 | 第26页 |
3.3.2 道德虚无主义蔓延的表现 | 第26-27页 |
3.3.3 道德虚无主义蔓延的后果 | 第27-28页 |
4 集体主义与当代中国道德价值观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契合 | 第28-34页 |
4.1 集体主义在中国道德价值观中的构成 | 第28-31页 |
4.1.1 集体主义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地位 | 第28-29页 |
4.1.2 集体主义在当代中国道德观中的地位 | 第29-31页 |
4.2 集体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 第31-34页 |
4.2.1 集体主义原则的弱化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 第31页 |
4.2.2 集体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的纽带 | 第31-32页 |
4.2.3 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解决我国现阶段道德问题的根本 | 第32-34页 |
5 集体主义在当代中国道德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在新形势下推进集体主义建设的途径 | 第34-39页 |
5.1 集体主义对当代中国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 第34-36页 |
5.1.1 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理论充实和当代确证 | 第34-35页 |
5.1.2 集体主义是当代道德教育理论范式转换的根本价值保障 | 第35页 |
5.1.3 集体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理解奠定价值基础 | 第35-36页 |
5.1.4 集体主义为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巩固和增加提供保障 | 第36页 |
5.1.5 集体主义是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问题的价值原则 | 第36页 |
5.2 在新形势下推进集体主义建设的途径 | 第36-39页 |
5.2.1 巩固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 第36-37页 |
5.2.2 发挥集体主义对公有制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 | 第37页 |
5.2.3 在道德教育领域探索集体主义内化的途径模式 | 第37-38页 |
5.2.4 在公民教育领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及其教育 | 第38页 |
5.2.5 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社会道德舆论健康发展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