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研究思路 | 第18页 |
(四)创新点、难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1、创新点 | 第18页 |
2、难点和不足 | 第18-19页 |
一、相关理论与现实依据 | 第19-22页 |
(一)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1、地缘政治理论 | 第19页 |
2、地缘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20-22页 |
1、加强中国与中亚经贸安全合作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 第20-21页 |
2、“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与中亚经贸安全合作的促进作用 | 第21-22页 |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经贸安全合作状况分析 | 第22-38页 |
(一)贸易状况分析 | 第22-30页 |
1、贸易总额由升转降 | 第22-23页 |
2、贸易进出口额存在国别差异 | 第23-29页 |
3、贸易商品结构互补性强 | 第29-30页 |
(二)投资状况分析 | 第30-31页 |
1、投资总额由升转降 | 第30-31页 |
2、投资领域分布不均衡 | 第31页 |
(三)经济技术合作状况分析 | 第31-35页 |
1、承包工程、劳务输出数量有所下降 | 第31-33页 |
2、经贸合作机制初步建立 | 第33-35页 |
(四)安全合作状况分析 | 第35-38页 |
1、运用上合组织,加强信息安全、反腐、化学药品以及禁毒方面合作 | 第35-36页 |
2、合力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实力以及恐怖主义三股势力 | 第36-38页 |
三、中国与中亚经贸安全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贸易方面 | 第38-39页 |
1、贸易规模小,发展不平衡 | 第38页 |
2、商品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38-39页 |
(二)投资方面 | 第39-41页 |
1、投资进展缓慢、连续性差 | 第39页 |
2、投资领域较为狭窄、力度不大 | 第39-41页 |
(三)经济技术合作方面 | 第41-42页 |
1、劳务供给与中亚五国的劳务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 第41页 |
2、经贸合作机制不完善 | 第41-42页 |
(四)安全合作方面 | 第42-44页 |
1、中亚国家内外安全环境复杂多变 | 第42页 |
2、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威胁严重 | 第42-44页 |
四、制约中国与中亚经贸安全合作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一)经济合作基础不够坚实牢固 | 第44-45页 |
1、中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使“走出去”动能减弱 | 第44页 |
2、中亚五国经济合作基础薄弱 | 第44-45页 |
(二)政治安全环境复杂多变 | 第45-48页 |
1、大国间的博弈导致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 第45-46页 |
2、“中国威胁论”和“经济附庸论”使中国与中亚合作信任度下降 | 第46-47页 |
3、逆全球化势力泛起使中国与中亚合作力量减弱 | 第47-48页 |
(三)宗教信仰文化差异较大 | 第48-49页 |
1、中亚五国文化复杂、地域性强 | 第48页 |
2、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文化差异较大 | 第48-49页 |
五、推进中国与中亚经贸安全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49-58页 |
(一)增厚经济贸易合作基础 | 第49-51页 |
1、拓宽贸易合作范围,优化商品贸易结构 | 第49页 |
2、加大对中亚国家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 | 第49-50页 |
3、推进贸易协定谈判,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 第50-51页 |
(二)增强政治安全系数 | 第51-53页 |
1、从共同利益出发,协调好大国关系 | 第51-52页 |
2、消除中国威胁论影响、加强相互间政治互信 | 第52-53页 |
(三)加强安全领域的有效合作 | 第53-55页 |
1、强化上海合作组织维护沿线国家安全合作的功能 | 第53-54页 |
2、强力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 | 第54-55页 |
(四)加强文化交流与沟通 | 第55-58页 |
1、弘扬丝路精神,增进双方了解与共识 | 第55-56页 |
2、深化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与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