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赔偿制度经济法属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步骤 | 第10-11页 |
1.3.1 梳理惩罚性赔偿的基本理论 | 第10页 |
1.3.2 惩罚性赔偿属性的探讨 | 第10-11页 |
1.3.3 惩罚性赔偿的经济法属性论证 | 第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及功能 | 第13-20页 |
2.1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 | 第13-15页 |
2.1.1 英美法系国家对惩罚性赔偿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2 大陆法系国家对惩罚性赔偿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 惩罚性赔偿的主要功能 | 第15-19页 |
2.2.1 对不法行为人惩罚、遏制功能 | 第16-17页 |
2.2.2 对受害人补偿以及奖励功能 | 第17-18页 |
2.2.3 社会功能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属性探讨 | 第20-26页 |
3.1 对惩罚性赔偿制度性质的争议 | 第20-22页 |
3.1.1 民事责任 | 第20-21页 |
3.1.2 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 第21-22页 |
3.1.3 经济法责任 | 第22页 |
3.2 惩罚性赔偿作为民法责任的不妥当性 | 第22-24页 |
3.2.1 惩罚性赔偿与民法基本理论相冲突 | 第22-23页 |
3.2.2 惩罚性赔偿归属为民事责任的弊端 | 第23-24页 |
3.3 惩罚性赔偿作为刑事或行政责任的不妥当性 | 第24-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济法属性分析 | 第26-34页 |
4.1 合理性分析 | 第26-30页 |
4.1.1 与经济法法律价值相契合 | 第26-27页 |
4.1.2 与经济法主体方面相契合 | 第27页 |
4.1.3 与经济法本质相契合 | 第27-29页 |
4.1.4 与经济法责任相契合 | 第29-30页 |
4.2 可行性分析 | 第30-33页 |
4.2.1 有利于经济法任务的实现 | 第30-32页 |
4.2.2 有利于惩罚性赔偿的既有功能的发挥 | 第32-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