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年代的个体道德塑造--以制度伦理为视域之探析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创新点及难点 | 第14-15页 |
| 1.3.1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1.3.2 难点 | 第15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 1.4.1 利己主义、利己、利己年代 | 第15-16页 |
| 1.4.2 个体道德塑造 | 第16-17页 |
| 1.4.3 制度伦理 | 第17-20页 |
| 2. 利己年代与个体道德的内在联系 | 第20-28页 |
| 2.1 利己年代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 第20-22页 |
| 2.1.1 利己年代的缘起 | 第20-21页 |
| 2.1.2 利己年代的特征 | 第21-22页 |
| 2.2 时代变迁与个体道德的发展 | 第22-24页 |
| 2.2.1 传统伦理 | 第22-23页 |
| 2.2.2 宗教伦理 | 第23页 |
| 2.2.3 制度伦理 | 第23-24页 |
| 2.3 利己年代的双重道德效应 | 第24-28页 |
| 2.3.1 积极的道德效应 | 第24-25页 |
| 2.3.2 消极的道德效应 | 第25-26页 |
| 2.3.3 “经济人”与“道德人” | 第26-28页 |
| 3. 个体道德塑造对制度伦理合理复归的吁求 | 第28-38页 |
| 3.1 利己时代下的制度阈限 | 第28-31页 |
| 3.1.1 道德失范的普遍性 | 第28-30页 |
| 3.1.2 规范的无效性 | 第30-31页 |
| 3.2 制度伦理与个体道德塑造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 3.3 制度伦理复归对个体道德塑造的可能性 | 第34-38页 |
| 3.3.1 个体道德与制度伦理的差异性 | 第34-35页 |
| 3.3.2 个体道德与制度伦理的关联性 | 第35-38页 |
| 4. 对制度伦理的合理复归的一点探索 | 第38-46页 |
| 4.1 经验借鉴 | 第38-41页 |
| 4.1.1 国外 | 第38-40页 |
| 4.1.2 中国传统文化 | 第40-41页 |
| 4.2 制度伦理激励道德自觉 | 第41-44页 |
| 4.2.1 道德塑造借助制度的明确性 | 第42页 |
| 4.2.2 道德塑造借助制度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 4.2.3 道德塑造借助制度的执行性 | 第43-44页 |
| 4.3 寻求和谐共处的理性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