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谦宜诗学理论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1章 张谦宜诗论的文化背景 | 第8-18页 |
1.1 注重学问的征实风尚 | 第8-11页 |
1.1.1 对明代空疏学风的批判 | 第9-10页 |
1.1.2 征实的学术精神 | 第10-11页 |
1.2 集大成的诗学特征 | 第11-14页 |
1.2.1 对前代诗学的总结 | 第12-13页 |
1.2.2 不偏执一隅的包容性 | 第13-14页 |
1.3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14-18页 |
1.3.1 地域性特征的凸显 | 第14-16页 |
1.3.2 “山左为盛”的诗学 | 第16-18页 |
第2章 “成一家言,为学者法”’的诗学理论 | 第18-38页 |
2.1 “诗品原以人品为断” | 第19-25页 |
2.1.1 诗品出于人品 | 第19-22页 |
2.1.2 “诗贵和平”与“诗贵蕴藉” | 第22-25页 |
2.2 “养吾识启吾思”的才学观 | 第25-31页 |
2.2.1 才以广学,学以运才 | 第25-28页 |
2.2.2 学当“养蓄”、“蜕骨” | 第28-31页 |
2.3 “造意”需“高浑” | 第31-38页 |
2.3.1 诗以意为主 | 第31-33页 |
2.3.2 “造意是诗骨” | 第33-35页 |
2.3.3 诗歌立意应高 | 第35-38页 |
第3章 出入于格调与神韵的诗学通变 | 第38-48页 |
3.1 与神韵诗学之同旨异调 | 第38-43页 |
3.1.1 尚含蓄、重学问的诗学同旨 | 第39-42页 |
3.1.2 重现实与尚清远的诗学异调 | 第42-43页 |
3.2 明清格调诗学的承传 | 第43-48页 |
3.2.1 格调诗学在明清的发展 | 第43-44页 |
3.2.2 承前启后的格调理论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