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法庭之友”概述 | 第8-15页 |
1.1 “法庭之友”的起源和发展 | 第8-9页 |
1.1.1 “法庭之友”的词源及其含义 | 第8页 |
1.1.2 “法庭之友”的发展 | 第8-9页 |
1.2 “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基础 | 第9-11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9-10页 |
1.2.2 司法实践的价值 | 第10-11页 |
1.3 “法庭之友”制度和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1-15页 |
1.3.1 与司法鉴定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1-12页 |
1.3.2 与专家证人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2页 |
1.3.3 与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2-13页 |
1.3.4 与专家法律意见书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3-14页 |
1.3.5 与陪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4-15页 |
2 我国引进“法庭之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5-21页 |
2.1 我国引进“法庭之友”制度的必要性 | 第15-18页 |
2.1.1 法官知识的局限性需要“法庭之友”的帮助 | 第15页 |
2.1.2 诉讼双方实力的不均衡需要“法庭之友”来协调 | 第15-16页 |
2.1.3 公益诉讼和国际争端解决的需要 | 第16-17页 |
2.1.4 推动司法改革进程的需要 | 第17-18页 |
2.2 我国引进“法庭之友”制度的可行性 | 第18-21页 |
2.2.1 宪法为“法庭之友”制度提供了法律渊源 | 第18页 |
2.2.2 我国职权主义的审判方式为引入“法庭之友”制度提供了基础 | 第18-19页 |
2.2.3 “法庭之友”制度在我国的尝试 | 第19-21页 |
3 国外“法庭之友”制度的典型规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6页 |
3.1 国外“法庭之友”制度的典型规定 | 第21-23页 |
3.1.1 英国的“法庭之友”制度 | 第21页 |
3.1.2 美国的“法庭之友”制度 | 第21-23页 |
3.1.3 国际上的“法庭之友”制度 | 第23页 |
3.2 国外相关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6页 |
4 我国“法庭之友”制度的构建 | 第26-32页 |
4.1 “法庭之友”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26页 |
4.2 “法庭之友”制度的适用主体 | 第26-27页 |
4.3 “法庭之友”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4.4 “法庭之友”制度的启动方式 | 第28页 |
4.5 “法庭之友”制度的监督与保障机制 | 第28-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