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 第10-23页 |
第一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及构成 | 第10-15页 |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及沿革 | 第10-11页 |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 | 第11-13页 |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当前的扩张适用 | 第15-20页 |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扩张适用的表现 | 第16-17页 |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扩张适用的原因 | 第17-20页 |
第三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扩张适用的评析 | 第20-23页 |
一、背离罪刑法定原则 | 第20-21页 |
二、使部分罪名形同虚设 | 第21-22页 |
三、引发国民法价值观念的错乱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限制适用的理论思考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公共安全”的界定 | 第23-26页 |
一、“公共安全”的内容 | 第24-25页 |
二、“公共安全”的本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公共安全危险状态的界定 | 第26-31页 |
一、危险犯的危险状态 | 第26-28页 |
二、本罪之危险犯应当限制解释 | 第28-29页 |
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状态之认定标准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危险方法的界定 | 第31-35页 |
一、危险方法应无法律明文规定 | 第31-32页 |
二、危险方法应依刑法体系做系统解释 | 第32-33页 |
三、危险方法应具有危险相当性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限制适用的实践认定 | 第35-49页 |
第一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罪彼罪的区分认定 | 第35-38页 |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罪 | 第36-37页 |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传统形态的限制认定 | 第38-42页 |
一、以私设电网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认定 | 第38-39页 |
二、以随意伤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认定 | 第39-40页 |
三、以偷盗窨井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认定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新兴形态的限制认定 | 第42-49页 |
一、驾车“碰瓷”行为评析 | 第42-44页 |
二、“飙车”与醉驾行为评析 | 第44-45页 |
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评析 | 第45-47页 |
四、故意传播传染病行为评析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