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概述 | 第12-16页 |
1.2.1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来源和特点 | 第12-13页 |
1.2.2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2.3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措施 | 第14-16页 |
1.3 城市降雨径流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污染调查研究 | 第16-17页 |
1.3.2 模型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1.3.3 发展方向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武汉市校园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调查 | 第23-40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7页 |
2.1.1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 | 第23-24页 |
2.1.2 武汉市气象水文 | 第24页 |
2.1.3 校园区概况 | 第24-25页 |
2.1.4 巡司河概况 | 第25-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1 采样点的布设 | 第27页 |
2.2.2 取样方案及样品保存 | 第27页 |
2.2.3 分析指标及方法 | 第27-28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8-37页 |
2.3.1 单一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 第28-35页 |
2.3.2 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比较 | 第35-36页 |
2.3.3 雨水管道径流污染特征 | 第36-37页 |
2.4 武汉市校园区降雨径流水质与其它区域及城市的比较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武汉市校园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模型的建立 | 第40-57页 |
3.1 SWMM建模概述 | 第40-44页 |
3.2 研究区域概化 | 第44-48页 |
3.2.1 子汇水区的划分 | 第44-47页 |
3.2.2 管网系统的概化 | 第47-48页 |
3.3 SWMM模型参数选取及确定 | 第48-54页 |
3.3.1 水文参数的预估及确定 | 第48-52页 |
3.3.2 水质参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3.4 模型参数汇总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武汉市校园区降雨径流负荷及入河总负荷预测 | 第57-73页 |
4.1 不同降雨强度下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分析 | 第57-61页 |
4.1.1 计算条件 | 第57-58页 |
4.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4.2 不同雨型条件下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分析 | 第61-65页 |
4.2.1 计算条件 | 第61-62页 |
4.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4.3 设计水文年下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分析 | 第65-67页 |
4.3.1 计算条件 | 第65-67页 |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页 |
4.4 与同类研究的比较 | 第67-70页 |
4.5 校园区入河污染物总量预测 | 第70-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武汉市典型校区降雨径流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 第73-82页 |
5.1 降雨径流污染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 第73页 |
5.2 典型LID措施对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 | 第73-75页 |
5.2.1 绿色屋顶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原理与效果 | 第73-74页 |
5.2.2 透水铺装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原理与效果 | 第74-75页 |
5.2.3 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原理与效果 | 第75页 |
5.3 典型校区降雨径流污染LID控制效果模拟 | 第75-81页 |
5.3.1 LID单元设置 | 第75-78页 |
5.3.2 水量动态模拟 | 第78-79页 |
5.3.3 水质动态模拟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学术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