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生成逻辑 | 第18-27页 |
2.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 第18页 |
2.2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 第18-20页 |
2.2.1 从工业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有机马克思主义 | 第18-20页 |
2.2.2 从“德国马克思主义”到“文化嵌入式”的马克思主义 | 第20页 |
2.3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成的现实逻辑 | 第20-22页 |
2.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矛盾与全球生态危机 | 第20-22页 |
2.3.2 西方社会的“现代性”思维方式 | 第22页 |
2.4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 第22-27页 |
2.4.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4.2 有机哲学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生成提供了哲学依据 | 第23-24页 |
2.4.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生成给予了生态启迪 | 第24-25页 |
2.4.4 中国传统文化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生成提供了中国生态智慧 | 第25-27页 |
3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征 | 第27-40页 |
3.1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主张 | 第27-32页 |
3.1.1 批判资本主义,认为“现代性”是导致生态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 | 第27-28页 |
3.1.2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强调有机共同体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3.1.3 注重地域文化特色,主张“文化嵌入式”的马克思主义 | 第29-30页 |
3.1.4 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 第30-32页 |
3.2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实践向度 | 第32-37页 |
3.2.1 有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案的指导原则 | 第32-33页 |
3.2.2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案 | 第33-36页 |
3.2.3 融合社会主义和生态原则的“第三条道路” | 第36-37页 |
3.3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特征 | 第37-40页 |
3.3.1 有机性 | 第37-38页 |
3.3.2 生态性 | 第38页 |
3.3.3 人类性 | 第38-40页 |
4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评价与前景展望 | 第40-46页 |
4.1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合理性 | 第40-42页 |
4.1.1 有机生态思维对现代性思维的超越 | 第40页 |
4.1.2 为解决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主张和实践建议 | 第40-41页 |
4.1.3 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指向性 | 第41-42页 |
4.2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局限性 | 第42-44页 |
4.2.1 有机马克思主义未能真正超越经典马克思主义 | 第42-43页 |
4.2.2 实践方案具有乌托邦色彩 | 第43-44页 |
4.2.3 “第三条道路”走向无原则的折中主义 | 第44页 |
4.3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前景展望 | 第44-46页 |
5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6-54页 |
5.1 发展有机教育,提高公民生态意识 | 第46-47页 |
5.2 追求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47-48页 |
5.3 追求生态文明生活方式: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 第48-49页 |
5.4 坚定“四个自信”,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明 | 第49-50页 |
5.5 坚持有机整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50-51页 |
5.6 重视农业基础性作用,建设乡村文明 | 第51-52页 |
5.7 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发挥生态示范区的窗口和示范作用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