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4-19页 |
1. 对水稻改革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2. 以往研究的成就和问题 | 第18-19页 |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 资料来源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1页 |
1. 创新点 | 第19页 |
2. 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沧县水稻改革的背景 | 第21-28页 |
一、农业四十条纲要与农业八字宪法 | 第21-22页 |
1. 农业四十条纲要 | 第21页 |
2. 农业八字宪法 | 第21-22页 |
二、自然条件 | 第22-25页 |
1. 气候与气温 | 第22-23页 |
2. 水资源 | 第23页 |
3. 旱涝灾害 | 第23-24页 |
4. 低洼盐碱荒地 | 第24-25页 |
三、一垦三改 | 第25-26页 |
四、粮食短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水稻改革的推行 | 第28-63页 |
一、早育苗,育壮秧 | 第28-31页 |
1. 育秧时间 | 第28-29页 |
2. 育秧中的问题 | 第29页 |
3. 秧田选择与秧田工程 | 第29-30页 |
4. 育秧方法 | 第30-31页 |
5. 秧田管理 | 第31页 |
二、深耕与改造低洼盐碱地 | 第31-35页 |
1. 深耕 | 第32-33页 |
2. 改良盐碱地 | 第33-35页 |
三、积肥与施肥 | 第35-40页 |
1. 肥料来源 | 第36-37页 |
2. 积肥运动与养猪运动 | 第37-39页 |
3. 施肥与追肥技术 | 第39-40页 |
四、水利工程 | 第40-48页 |
1. 水利工程概况 | 第41-44页 |
2. 灌溉 | 第44-47页 |
3. 防治沥涝与排水 | 第47-48页 |
五、田间管理 | 第48-52页 |
1. 早整地 | 第48-50页 |
2. 早插秧 | 第50-51页 |
3. 早挠秧 | 第51-52页 |
六、水稻栽培技术的传播 | 第52-56页 |
1. 发挥干部的领导带头作用,大搞水稻试验田和样板田 | 第53-54页 |
2. 建立技术传授网络 | 第54-55页 |
3. 总结交流种稻经验 | 第55-56页 |
七、稻改中的其他增产措施 | 第56-63页 |
1. 消灭病虫害 | 第56-57页 |
2. 机械化 | 第57-59页 |
3. 密植 | 第59-61页 |
4. 良种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水资源管理与劳动力调控 | 第63-77页 |
一、水资源管理 | 第63-69页 |
1. 用水管理 | 第64-67页 |
2. 排水管理 | 第67-69页 |
二、劳动力的管理 | 第69-77页 |
1. 提高劳动效率 | 第69-72页 |
2. 延长劳动时间(大搞突击运动) | 第72-73页 |
3. 增加劳动力的数量 | 第73-77页 |
第四章 水稻改革的问题与影响 | 第77-82页 |
一、水稻改革的问题 | 第77-79页 |
1. 忽视客观规律 | 第77-78页 |
2. 急于求成 | 第78-79页 |
二、水稻改革的影响 | 第79-82页 |
1. 对生活的影响 | 第79页 |
2. 对生产的影响 | 第79页 |
3. 对生态的影响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