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的现状 | 第15-19页 |
2.1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法律规范分析 | 第15-16页 |
2.2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的司法实践分析 | 第16-19页 |
2.2.1 著作权侵权赔偿典型案例分析 | 第16页 |
2.2.2 商标权侵权赔偿典型案例分析 | 第16-17页 |
2.2.3 专利权侵权赔偿典型案例分析 | 第17-18页 |
2.2.4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司法认定分析 | 第18-19页 |
第3章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9-24页 |
3.1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存在的问题——以李巍诉侵犯其《广告设计》等案件为例 | 第19-22页 |
3.1.1 过于简单化适用法定赔偿 | 第19-20页 |
3.1.2 赔偿额计算方式次序运用不一 | 第20页 |
3.1.3 惩罚性赔偿制度虚置化严重 | 第20-21页 |
3.1.4 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利用率不高 | 第21页 |
3.1.5 诉讼支出费用补偿标准不统一 | 第21-22页 |
3.2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难的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3.2.1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度较大 | 第22页 |
3.2.2 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 | 第22-23页 |
3.2.3 惩罚性赔偿标准不一致 | 第23页 |
3.2.4 知识产权法治意识薄弱 | 第23-24页 |
第4章 美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的认定及其经验借鉴 | 第24-29页 |
4.1 美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立法规定 | 第24-25页 |
4.1.1 美国版权法的规定 | 第24页 |
4.1.2 美国商标法的规定 | 第24-25页 |
4.1.3 美国专利法的规定 | 第25页 |
4.2 美国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司法实务中的主要做法 | 第25-29页 |
4.2.1 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金 | 第25-26页 |
4.2.2 计算规则:所失利润和合理许可费 | 第26页 |
4.2.3 计算所失利润数额 | 第26-27页 |
4.2.4 将损害赔偿的利息和诉讼费用法定化 | 第27-28页 |
4.2.5 适用补偿性的损害赔偿金 | 第28页 |
4.2.6 侵权获利的计算规则(仅适用于外观设计专利) | 第28-29页 |
第5章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制度的完善 | 第29-35页 |
5.1 完善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29-31页 |
5.1.1 坚持完全赔偿原则 | 第29页 |
5.1.2 坚持比例原则 | 第29-30页 |
5.1.3 坚持利益平衡原则 | 第30页 |
5.1.4 加大惩罚恶意侵权行为 | 第30-31页 |
5.2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认定制度的具体对策 | 第31-35页 |
5.2.1 立法规定举证妨碍规则 | 第31-32页 |
5.2.2 统一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标准 | 第32页 |
5.2.3 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 第32-33页 |
5.2.4 明确规定侵权赔偿的比例原则 | 第33页 |
5.2.5 完善法定赔偿规则 | 第33-34页 |
5.2.6 扩大技术审查官、专家辅助人等专业人员的职能 | 第34页 |
5.2.7 增强全民知识产权法治观念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