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抗战时期史学通俗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20页
第一章 史学通俗化的渊源第20-33页
    第一节 古代通俗史学的传统第21-23页
    第二节 近代“新史学”的提倡第23-27页
        一、批判旧史不堪时用第23-24页
        二、提倡历史为国民而作第24-27页
    第三节 其他因素的影响第27-33页
        一、通俗化的思想基础——民族主义思潮第27-28页
        二、通俗化的新形式——白话文运动第28-30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30-33页
第二章 史学通俗化的历史背景第33-45页
    第一节 民族危机和日本的文化侵略第33-37页
        一、民族危机和爱国救亡运动第33-34页
        二、日本的文化侵略第34-37页
    第二节 史学界的“学术”之路第37-39页
    第三节 历史教育状况第39-45页
        一、学史的重要性第39-40页
        二、历史教育不受重视第40-42页
        三、历史知识之不足第42-45页
第三章 史学界的转变和史学通俗化的出现第45-53页
    第一节 史学家之认识第45-48页
        一、对抗战的态度第45-46页
        二、对史学家责任的认识第46-48页
    第二节 史学通俗化的讨论第48-50页
    第三节 史学界的转变第50-53页
第四章 史学研究的通俗化第53-63页
    第一节 中国通史的撰写第53-56页
        一、通史创作的热潮第53-54页
        二、通史著作的特点第54-56页
    第二节 近百年史的关注第56-59页
        一、近百年史研究的兴盛第56-57页
        二、近百年史研究的内容第57-59页
    第三节 专题史的兴起第59-63页
        一、边疆史的热潮第59-60页
        二、宋明历史的关注第60-63页
第五章 史学通俗化的形式第63-77页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第63-67页
        一、史学家的参与第63-64页
        二、教科书与抗战第64-67页
    第二节 历史通俗读物第67-73页
        一、史话的编写第67-68页
        二、通俗人物传记第68-70页
        三、历史通俗读物的特征第70-73页
    第三节 历史剧的创作第73-75页
    第四节 讲史的吸引力第75-77页
第六章 史学通俗化的特点第77-88页
    第一节 强烈的民族性第77-82页
        一、强调民族国家第77-78页
        二、维护民族团结第78-80页
        三、揭示民族前途第80-82页
    第二节 鲜明的时代性第82-86页
        一、反驳侵略史观第82-83页
        二、呼吁抗日统一战线第83-84页
        三、鞭挞变节叛变第84-86页
    第三节 服务于大众第86-88页
第七章 史学通俗化的影响第88-94页
    第一节 史学通俗化对抗战的影响第88-90页
    第二节 史学通俗化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第90-94页
        一、史学致用功能的发扬第90-91页
        二、学术性与时代性第91-92页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第92-94页
结语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谢远章的泰傣学研究
下一篇:分歧与调整:20世纪30-70年代澳大利亚对英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