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1.1 概述 | 第8-9页 | 
| 1.2 高炉冶金与焦炭 | 第9-11页 | 
| 1.2.1 高炉冶金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 第9-10页 | 
| 1.2.2 表征焦炭质量的指标 | 第10-11页 | 
| 1.3 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11-18页 | 
| 1.3.1 主要炼焦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第11-13页 | 
| 1.3.2 原料煤性质的影响 | 第13-15页 | 
| 1.3.3 炼焦工艺的影响 | 第15-18页 | 
| 1.4 焦炭质量的评价 | 第18-23页 | 
| 1.4.1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综述 | 第18-22页 | 
| 1.4.2 光学组织和显微强度评价 | 第22-23页 |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 2.1 煤的基本性质分析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2.1.1 煤的水分实验方法 | 第24页 | 
| 2.1.2 煤的灰分实验方法 | 第24页 | 
| 2.1.3 煤的挥发分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2.1.4 煤的硫分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2.1.5 煤的粘结指数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2.1.6 煤的奥亚膨胀度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2.2 炼焦实验方法 | 第26页 | 
| 2.2.1 微波快速炼焦实验法 | 第26页 | 
| 2.2.2 常规坩埚炼焦实验法 | 第26页 | 
| 2.3 焦炭的性质分析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 2.3.1 焦炭的热重分析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2.3.2 煤岩显微组分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2.3.3 焦炭的全硫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2.3.4 焦炭显微强度实验方法 | 第28页 | 
| 2.3.5 焦炭对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性的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 第3章 炼焦煤成焦过程实验分析 | 第30-48页 | 
| 3.1 单种煤煤质和焦炭基本性质实验分析 | 第30-33页 | 
| 3.1.1 单种煤基本性质实验分析 | 第30-32页 | 
| 3.1.2 单种煤显微煤岩组成的实验分析 | 第32-33页 | 
| 3.1.3 单种煤所炼焦炭质量的实验分析 | 第33页 | 
| 3.2 煤和焦炭热失重的实验分析 | 第33-38页 | 
| 3.2.1 单种煤在氮气气氛下热失重的实验分析 | 第34-35页 | 
| 3.2.2 单种煤所炼焦炭在二氧化碳气氛下热失重的实验分析 | 第35-38页 | 
| 3.3 焦炭质量预测的实验分析 | 第38-48页 | 
| 3.3.1 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与焦炭显微强度关系的实验分析 | 第38-39页 | 
| 3.3.2 焦炭灰分和硫分的预测模型的实验分析 | 第39-42页 | 
| 3.3.3 焦炭热反应性的预测模型的实验分析 | 第42-44页 | 
| 3.3.4 焦炭热反应后强度的预测模型的实验分析 | 第44-47页 | 
| 3.3.5 焦炭质量的预测模型 | 第47-48页 | 
| 第4章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48-56页 | 
| 4.1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48-50页 | 
| 4.2 焦炭灰分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50-51页 | 
| 4.3 焦炭硫分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51-52页 | 
| 4.4 焦炭热态强度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52-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