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与民意的关系--从法律适用角度的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民意的概念 | 第10-15页 |
第一节 民意的含义 | 第10-12页 |
一、有关民意的已有界定 | 第10-12页 |
二、本文有关民意的界定 | 第12页 |
第二节 民意的特征 | 第12-15页 |
一、民意的自发性与可导向性 | 第12-13页 |
二、民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第13-14页 |
三、民意的稳定性与流变性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历史流变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传统中国司法与民意的关系 | 第15-18页 |
一、民意表达 | 第15-16页 |
二、民意采纳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与民意的关系 | 第18-23页 |
一、民意表达 | 第18-20页 |
二、民意采纳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司法与民意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第一节 若干重要的基础性关系 | 第23-26页 |
一、民主与法治 | 第23-24页 |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 第24-25页 |
三、大众理性与司法职业理性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民意对司法的积极影响 | 第26-29页 |
一、弥补司法形式主义的不足 | 第26-27页 |
二、监督司法权的滥用 | 第27-28页 |
三、提高司法的可接受性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民意对司法的消极影响 | 第29-32页 |
一、导致法律道德化 | 第29页 |
二、产生司法不公 | 第29-30页 |
三、造成权力干预司法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民意进入司法的制度建设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民意进入司法的基本原则 | 第32-35页 |
一、以维护法治为基础 | 第32-33页 |
二、以保障司法独立为条件 | 第33-34页 |
三、以促进司法公正为宗旨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民意进入司法的制度途径 | 第35-43页 |
一、概述 | 第35-36页 |
二、民意获得机制 | 第36-39页 |
三、民意慎虑机制 | 第39-41页 |
四、民意反馈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