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24页 |
1.1 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土壤有机氮的转化 | 第14-15页 |
1.2.1.1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 第14页 |
1.2.1.2 尿素分解过程 | 第14页 |
1.2.1.3 脲酶 | 第14-15页 |
1.2.2 土壤中 N_2O 的产生机理 | 第15-16页 |
1.2.2.1 硝化作用 | 第15页 |
1.2.2.2 反硝化作用 | 第15-16页 |
1.2.3 影响土壤 N_2O 排放的因素 | 第16-20页 |
1.2.3.1 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 第16-17页 |
1.2.3.2 土壤质地 | 第17页 |
1.2.3.3 土壤 pH | 第17页 |
1.2.3.4 土壤温度 | 第17-18页 |
1.2.3.5 肥料 | 第18-19页 |
1.2.3.6 耕作措施 | 第19-20页 |
1.2.3.7 作物 | 第20页 |
1.2.4 控释肥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4.1 控释肥对氮素释放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4.2 控释肥对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5 深松耕作法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5-27页 |
2.3.1 土壤 N_2O 排放通量及土壤相关水分、温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1.1 土壤 N_2O 排放的测定和相关计算 | 第25-26页 |
2.3.1.2 土壤孔隙水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3.1.3 土壤 10 cm 地温的测定 | 第26页 |
2.3.2 土壤化学指标的测定 | 第26页 |
2.3.2.1 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 第26页 |
2.3.2.2 土壤铵态氮的测定 | 第26页 |
2.3.2.3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2.3.3 土壤孔隙度/容重 | 第26页 |
2.3.4 土壤反/硝化细菌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4.1 表层土壤(0-10 cm)硝化速率 | 第27页 |
2.3.4.2 不同生育时期耕层土壤(0-20 cm)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 | 第27页 |
2.3.5 玉米产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3.6 氮肥农学效率的计算 | 第27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7页 |
3.1 年际间玉米田土壤 N_2O 排放通量的变化 | 第28-34页 |
3.1.1 玉米生育期内气温、降水量、土壤地温以及土壤 WFPS 的变化 | 第28-29页 |
3.1.2 土壤 N_2O 排放速率的变化趋势 | 第29-31页 |
3.1.2.1 尿素基施条件下土壤 N_2O 排放速率的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3.1.2.2 改变尿素施肥时期条件下土壤 N_2O 排放速率的变化趋势 | 第30-31页 |
3.1.3 土壤 N_2O 累计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 第31-33页 |
3.1.4 耕作方式和尿素对土壤 N_2O 累计排放量的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3.2 耕作方式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1 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容重和土壤水分的变化 | 第34-36页 |
3.2.2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 WFPS 与土壤 N_2O 排放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 尿素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37-44页 |
3.3.1 不同处理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变化动态 | 第37-43页 |
3.3.1.1 0-40 cm 土层硝态氮的变化动态 | 第37-38页 |
3.3.1.2 0-40 cm 土层铵态氮的变化动态 | 第38-39页 |
3.3.1.3 0-40 cm 土层脲酶活性的变化动态 | 第39-40页 |
3.3.1.4 0-20 cm 土层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动态 | 第40-41页 |
3.3.1.5 0-20 cm 土层亚硝酸细菌数量的变化动态 | 第41-42页 |
3.3.1.6 0-10 cm 土层硝化速率的变化动态 | 第42-43页 |
3.3.2 土壤氮素转化与土壤 N_2O 排放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3.3.2.1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 N_2O 排放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3.3.2.2 土壤硝化作用及反/硝化细菌数量与土壤 N_2O 排放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3.4 年际间耕作方式和尿素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3.4.1 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 第44-45页 |
3.4.2 耕作方式和尿素因素对玉米产量的方差分析 | 第45-46页 |
3.4.3 土壤 N_2O 偏排放量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耕作方式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尿素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1 尿素类型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48页 |
4.2.2 施肥时期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耕作方式和尿素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耕作方式和尿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5.1 耕作方式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51页 |
5.2 尿素对土壤 N_2O 排放的影响 | 第51页 |
5.3 耕作方式和尿素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第51页 |
5.4 耕作方式和尿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