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济宁都市区构建的产业驱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3-17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研究范围与资料来源第19-21页
2 济宁都市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1-25页
    2.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理论第21-23页
        2.1.1 区位理论第21页
        2.1.2 增长极理论第21-22页
        2.1.3 核心—边缘理论第22-23页
    2.2. 区际经济联系理论第23-25页
        2.2.1 区域分工理论第23-24页
        2.2.2 区域合作理论第24-25页
3 济宁都市区的构建背景第25-33页
    3.1 区域概况第25-27页
        3.1.1 自然条件第25-26页
        3.1.2 经济条件第26页
        3.1.3 交通条件第26-27页
        3.1.4 资源条件第27页
    3.2 济宁都市区规划发展历程第27-29页
        3.2.1 “金三角”结构第27-28页
        3.2.2 “菱形”结构第28页
        3.2.3 “一心多组团”结构第28-29页
    3.3 济宁都市区规划目标与实际建设的落差第29-33页
        3.3.1 省域结构重心偏移与边缘化第29-31页
        3.3.2 都市区的建设有形无实第31页
        3.3.3 产业空间对接加剧空间割裂第31-32页
        3.3.4 环境污染重且整治不统一第32-33页
4 济宁都市区的产业基础第33-45页
    4.1 济宁都市区构建的产业驱动需求第33-36页
        4.1.1 “鲁西隆起”竞争激烈,济宁迫切需要加速发展第33-35页
        4.1.2 济兖邹曲嘉地缘相连,产业整合的基础较好第35-36页
        4.1.3 提升中心城区带动力,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需要第36页
    4.2 济宁都市区产业总体发展分析第36-41页
        4.2.1 产业结构状况第36-37页
        4.2.2 产业布局分析第37-39页
        4.2.3 产业集群分析第39-40页
        4.2.4 产业一体化分析第40-41页
    4.3 济宁都市区各地区产业发展分析第41-45页
        4.3.1 中心城区第41-42页
        4.3.2 兖州第42页
        4.3.3 邹城第42-43页
        4.3.4 曲阜第43-44页
        4.3.5 嘉祥第44-45页
5 济宁都市区构建的产业驱动路径第45-56页
    5.1 产业升级驱动第45-48页
        5.1.1 装备制造业第45-48页
        5.1.2 纺织服装业第48页
    5.2 产业集聚驱动第48-51页
        5.2.1 煤化工产业第48-50页
        5.2.2 金融信息与科技研发第50-51页
    5.3 产业整合驱动第51-56页
        5.3.1 文化旅游业第51-53页
        5.3.2 商贸物流业第53-54页
        5.3.3 生物医药业第54-56页
6 济宁都市区构建的产业驱动策略第56-61页
    6.1 构筑都市区产业空间组织第56-59页
        6.1.1 案例分析第56-58页
        6.1.2 济宁都市区产业空间组织模式第58-59页
    6.2 完善都市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第59页
        6.2.1 交通联结网络化第59页
        6.2.2 信息联通网络化第59页
    6.3 建设都市区产业一体化保障机制第59-61页
        6.3.1 建立协调机制,构建融合平台第59-60页
        6.3.2 实行综合改革,增强整合动力第60-6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7.1 研究结论第61-62页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沈阳公用集团生态产品市场推广项目的营销计划研究
下一篇:基于CHNS数据的城乡居民典型数码产品消费行为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