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1.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8-22页 |
1.1.1 遗传图谱构建的基本原理 | 第18页 |
1.1.2 作图群体 | 第18-19页 |
1.1.3 遗传标记 | 第19-20页 |
1.1.4 SSR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1.1.5 白菜类作物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1-22页 |
1.2 数量性状的QTL定位 | 第22-25页 |
1.2.1 QTL作图原理及方法 | 第22-23页 |
1.2.2 QTL作图软件 | 第23-24页 |
1.2.3 白菜类作物的QTL定位 | 第24-25页 |
1.3 植物表皮毛相关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3.1 植物表皮毛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 第25页 |
1.3.2 植物表皮毛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 第25-28页 |
1.3.3 白菜类作物表皮毛相关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第2章 大白菜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 第30-47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4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2.2 田间性状调查 | 第30-31页 |
2.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1页 |
2.2.4 EST-SSR引物序来源及引物设计 | 第31页 |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6 EST-SSR的检测 | 第32-34页 |
2.2.6.1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2页 |
2.2.6.2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 | 第32-34页 |
2.2.6.3 EST-SSR的多态性分析 | 第34页 |
2.2.7 遗传连锁分析与图谱构建 | 第34页 |
2.2.8 QTL定位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2.3.1 大白菜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及其遗传变异 | 第34-37页 |
2.3.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7页 |
2.3.3 EST-SSR多态性分析及群体基因组鉴定 | 第37-38页 |
2.3.4 大白菜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8-40页 |
2.3.5 QTL定位及分析 | 第40-41页 |
2.3.6 各性状与球重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4页 |
2.3.6.1 大白菜毛重、球高与球宽和球重的相关性 | 第42页 |
2.3.6.2 外叶数和球叶数与球重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2.3.6.3 大白菜最大叶长度与宽度和球重的相关性 | 第43页 |
2.3.6.4 最大叶中肋长宽与球重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2.4.1 偏分离标记分析 | 第44-45页 |
2.4.2 大白菜遗传图谱构建 | 第45页 |
2.4.3 大白菜相关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大白菜叶片毛刺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 第47-61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2.1 大白菜叶片毛刺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7-48页 |
3.2.1.1 试验材料与表型鉴定 | 第47-48页 |
3.2.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8页 |
3.2.1.3 EST- SSR引物来源及引物设计 | 第48页 |
3.2.1.4 标记筛选及群体基因型鉴定 | 第48页 |
3.2.1.5 精细定位 | 第48页 |
3.2.2 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48-50页 |
3.2.3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及验证 | 第50页 |
3.2.4 总RNA提取与cDNA反转录 | 第50页 |
3.2.5 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3.3.1 遗传分析 | 第51页 |
3.3.2 大白菜叶片毛刺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1-52页 |
3.3.3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52-54页 |
3.3.4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连锁分析 | 第54-55页 |
3.3.5 BraGL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5页 |
3.3.6 分子标记的验证与应用 | 第55-56页 |
3.3.7 BraTTG1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 第56-58页 |
3.4 讨论 | 第58-60页 |
3.4.1 大白菜叶片毛刺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8-59页 |
3.4.2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59页 |
3.4.3 BraGL1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 第59-60页 |
3.4.4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60页 |
3.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大白菜不同叶片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61-80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4.2.1 试验材料及表型鉴定 | 第61页 |
4.2.2 总RNA提取 | 第61页 |
4.2.3 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3页 |
4.2.3.1 信息分析流程 | 第62页 |
4.2.3.2 测序数据过滤 | 第62页 |
4.2.3.3 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62页 |
4.2.3.4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62-63页 |
4.2.3.5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第63页 |
4.2.3.6 DEGs的GO功能分析 | 第63页 |
4.2.3.7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功能分析 | 第6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7页 |
4.3.1 高通量测序数据及质量分析 | 第63-67页 |
4.3.2 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和参考基因的比对情况分析 | 第67页 |
4.3.3 大白菜不同叶片组织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67-70页 |
4.3.4 大白菜不同叶片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 第70-71页 |
4.3.5 DEGs的GO功能分类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71-76页 |
4.3.6 大白菜叶片毛刺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 | 第76-77页 |
4.4 讨论 | 第77-79页 |
4.4.1 参与大白菜叶片毛刺发生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77-78页 |
4.4.2 参与乙烯信号调控叶片毛刺发育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78页 |
4.4.3 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78-79页 |
4.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103页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