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前期研究 | 第17-23页 |
2.1 国外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第17-19页 |
2.1.1 国外关于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 | 第17页 |
2.1.2 国外关于政策评估目标与方法的研究 | 第17-19页 |
2.2 国内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第19页 |
2.2.1 国内关于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 | 第19页 |
2.2.2 国内关于政策评估目标与方法的研究 | 第19页 |
2.3 关于政策评估研究现状的小结 | 第19-20页 |
2.4 国外关于住房制度评价的研究 | 第20-21页 |
2.5 国内关于住房公积金政策评价的研究 | 第21-22页 |
2.5.1 住房公积金政策对住房消费及经济的影响研究 | 第21页 |
2.5.2 住房公积金政策运行效率研究 | 第21-22页 |
2.5.3 从社会福利视角对住房公积金政策评价的研究 | 第22页 |
2.6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构成 | 第23-31页 |
3.1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 | 第23-24页 |
3.1.1 社会效益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3.1.2 住房公积金政策基本理论 | 第24页 |
3.1.3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的界定 | 第24页 |
3.2 住房公积金政策目标与实施现状 | 第24-29页 |
3.2.1 住房公积金政策目标 | 第24-28页 |
3.2.2 住房公积金政策实施现状 | 第28-29页 |
3.3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标准 | 第29页 |
3.3.1 效果标准 | 第29页 |
3.3.2 公平性标准 | 第29页 |
3.3.3 可持续性标准 | 第29页 |
3.4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构成 | 第29-31页 |
3.4.1 促进住房消费 | 第30页 |
3.4.2 支持住房保障 | 第30页 |
3.4.3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 第30页 |
3.4.4 实现社会互助 | 第30页 |
3.4.5 提升服务水平 | 第30页 |
3.4.6 外部性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 第31-44页 |
4.1 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1-32页 |
4.1.1 全面性原则 | 第31页 |
4.1.2 一致性原则 | 第31页 |
4.1.3 层次性原则 | 第31页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1-32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筛选 | 第32-37页 |
4.2.1 促进住房消费 | 第32-33页 |
4.2.2 支持住房保障 | 第33-34页 |
4.2.3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 第34-35页 |
4.2.4 实现社会互助 | 第35页 |
4.2.5 提升服务水平 | 第35页 |
4.2.6 外部性 | 第35-36页 |
4.2.7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 第36-37页 |
4.3 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3页 |
4.3.1 Pearson相关性分析基本理论 | 第38-39页 |
4.3.2 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4.4 确定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74页 |
5.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述 | 第44-48页 |
5.1.1 主观赋权法 | 第44-46页 |
5.1.2 客观赋权法 | 第46-47页 |
5.1.3 组合赋权法 | 第47-48页 |
5.1.4 小结 | 第48页 |
5.2 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度打分 | 第48-55页 |
5.2.1 评价指标打分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5.2.2 评价指标边界的确定 | 第49-52页 |
5.2.3 评价指标打分值确定 | 第52-55页 |
5.3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5-65页 |
5.3.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55-56页 |
5.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5.3.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 第57-65页 |
5.4 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65-69页 |
5.4.1 熵权法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5.4.2 熵权法的权重决策模型 | 第66页 |
5.4.3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 第66-69页 |
5.5 基于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69-72页 |
5.5.1 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的基本原理 | 第69-70页 |
5.5.2 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的数学模型 | 第70-71页 |
5.5.3 基于离差最大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71-72页 |
5.6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74-83页 |
6.1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74-75页 |
6.2 苏州市 2004-2013年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 第75-81页 |
6.2.1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值计算 | 第75-76页 |
6.2.2 苏州市 2004-2013年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结果 | 第76页 |
6.2.3 苏州市 2004-2013年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分析 | 第76-81页 |
6.3 政策建议 | 第81-83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83-86页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83-84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84页 |
7.3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 1:指标群 | 第90-92页 |
附录 2:专家咨询问卷 | 第92-94页 |
附录 3:住房公积金政策外部性调查问卷 | 第94-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