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2.1 研究内容第14页
        1.2.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前期研究第17-23页
    2.1 国外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第17-19页
        2.1.1 国外关于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第17页
        2.1.2 国外关于政策评估目标与方法的研究第17-19页
    2.2 国内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第19页
        2.2.1 国内关于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第19页
        2.2.2 国内关于政策评估目标与方法的研究第19页
    2.3 关于政策评估研究现状的小结第19-20页
    2.4 国外关于住房制度评价的研究第20-21页
    2.5 国内关于住房公积金政策评价的研究第21-22页
        2.5.1 住房公积金政策对住房消费及经济的影响研究第21页
        2.5.2 住房公积金政策运行效率研究第21-22页
        2.5.3 从社会福利视角对住房公积金政策评价的研究第22页
    2.6 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构成第23-31页
    3.1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第23-24页
        3.1.1 社会效益的基本理论第23-24页
        3.1.2 住房公积金政策基本理论第24页
        3.1.3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的界定第24页
    3.2 住房公积金政策目标与实施现状第24-29页
        3.2.1 住房公积金政策目标第24-28页
        3.2.2 住房公积金政策实施现状第28-29页
    3.3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标准第29页
        3.3.1 效果标准第29页
        3.3.2 公平性标准第29页
        3.3.3 可持续性标准第29页
    3.4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构成第29-31页
        3.4.1 促进住房消费第30页
        3.4.2 支持住房保障第30页
        3.4.3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第30页
        3.4.4 实现社会互助第30页
        3.4.5 提升服务水平第30页
        3.4.6 外部性第30-31页
第四章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选取第31-44页
    4.1 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的原则第31-32页
        4.1.1 全面性原则第31页
        4.1.2 一致性原则第31页
        4.1.3 层次性原则第31页
        4.1.4 可操作性原则第31-32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筛选第32-37页
        4.2.1 促进住房消费第32-33页
        4.2.2 支持住房保障第33-34页
        4.2.3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第34-35页
        4.2.4 实现社会互助第35页
        4.2.5 提升服务水平第35页
        4.2.6 外部性第35-36页
        4.2.7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第36-37页
    4.3 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37-43页
        4.3.1 Pearson相关性分析基本理论第38-39页
        4.3.2 相关性分析第39-43页
    4.4 确定评价指标第43-44页
第五章 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4-74页
    5.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述第44-48页
        5.1.1 主观赋权法第44-46页
        5.1.2 客观赋权法第46-47页
        5.1.3 组合赋权法第47-48页
        5.1.4 小结第48页
    5.2 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度打分第48-55页
        5.2.1 评价指标打分的基本原理第48-49页
        5.2.2 评价指标边界的确定第49-52页
        5.2.3 评价指标打分值确定第52-55页
    5.3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第55-65页
        5.3.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55-56页
        5.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第56-57页
        5.3.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第57-65页
    5.4 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第65-69页
        5.4.1 熵权法基本原理第65-66页
        5.4.2 熵权法的权重决策模型第66页
        5.4.3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第66-69页
    5.5 基于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第69-72页
        5.5.1 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的基本原理第69-70页
        5.5.2 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的数学模型第70-71页
        5.5.3 基于离差最大组合赋权法的指标权重的计算第71-72页
    5.6 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第74-83页
    6.1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第74-75页
    6.2 苏州市 2004-2013年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第75-81页
        6.2.1 苏州市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值计算第75-76页
        6.2.2 苏州市 2004-2013年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结果第76页
        6.2.3 苏州市 2004-2013年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分析第76-81页
    6.3 政策建议第81-83页
第七章 总结第83-86页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第83-84页
    7.2 不足之处第84页
    7.3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录 1:指标群第90-92页
附录 2:专家咨询问卷第92-94页
附录 3:住房公积金政策外部性调查问卷第94-95页
作者简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川东中小城市人口本地城镇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PPP模式的ZZ湘江风光带项目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