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目录 | 第1-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39页 |
一、现代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 第16-24页 |
(一) 定义 | 第16-17页 |
(二)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特性与分类 | 第17-18页 |
1. 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理特性 | 第17页 |
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定义 | 第17页 |
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分类 | 第17-18页 |
(三) 流行病学 | 第18页 |
(四) 病因 | 第18-22页 |
1. 年龄 | 第18-19页 |
2. 肥胖 | 第19页 |
3. 关节软骨的病变 | 第19-20页 |
4. 内分泌因素 | 第20页 |
5. 反复应用力负荷(劳损) | 第20页 |
6. 先天或后天畸形 | 第20-21页 |
7. 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 | 第21-22页 |
8. 免疫因素 | 第22页 |
9. 生物力学 | 第22页 |
(五) 治疗 | 第22-24页 |
1. 药物治疗 | 第22-23页 |
2. 手术治疗 | 第23页 |
3. 关节腔内注射疗法 | 第23-24页 |
4. 其他疗法 | 第24页 |
二、中医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第24-39页 |
(一) 病名 | 第24-25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三) 辨证论治 | 第26-27页 |
(四) 新加坡的概况 | 第27-28页 |
(五) 辨证分型 | 第28-29页 |
(六) 中医治疗该病的研究 | 第29-39页 |
1. 中药内服 | 第29-30页 |
2. 中药外治法 | 第30-31页 |
3. 针灸疗法 | 第31-35页 |
4. 推拿手法 | 第35-36页 |
5. 其他疗法 | 第36页 |
6. 综合疗法 | 第36-37页 |
7. 预防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9-52页 |
一、针刺与拔罐配神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寒湿痹)的临床观察 | 第3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39-40页 |
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第39页 |
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9-40页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第40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40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40-43页 |
(一) 临床研究设计 | 第40页 |
(二) 治疗方案 | 第40-41页 |
1. 治疗组 | 第40-41页 |
2. 对照组 | 第41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41-42页 |
1. 一般项目 | 第41-42页 |
2. 主要临床症状 | 第42页 |
3. 观察的标准 | 第42页 |
4. 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 第42页 |
5. 拔罐意外情况处理 | 第42页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42-43页 |
(五)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第43页 |
四、一般数据分析 | 第43-52页 |
(一)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第44-45页 |
(二)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第45-46页 |
(三) 两组简式MPQ疼痛问卷表比较 | 第46-47页 |
(四) 两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计分标准(Lequesne MG)比较 | 第47-48页 |
(五) 两组加拿大和MAC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症状及肢体功能评定指数(WOMAC Index of OA)比较 | 第48-49页 |
(六) 两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JOA) | 第49-50页 |
(七) 两组疗效比较 | 第50-51页 |
(八)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52-62页 |
一、针刺与拔罐配神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机理探讨 | 第52-54页 |
二、选取组穴的理论依据 | 第54-60页 |
(一) 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54-57页 |
1. 血海穴 | 第54-55页 |
2. 梁丘穴 | 第55页 |
3. 内外膝眼穴 | 第55-56页 |
4. 阴陵泉穴 | 第56页 |
5. 阳陵泉穴 | 第56页 |
6. 关元穴(任脉)和气海穴 | 第56-57页 |
7. 肾俞穴和足三里穴 | 第57页 |
8. 委中穴 | 第57页 |
9. 阿是穴 | 第57页 |
(二) 拔罐的中医作用 | 第57-59页 |
(三) TDP神灯的作用原理 | 第59-60页 |
三、疗效总结与分析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3-64页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