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奇点光学的光场操控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奇点光学 | 第13-17页 |
1.1.1 相位奇点 | 第13-15页 |
1.1.2 偏振奇点 | 第15-16页 |
1.1.3 矢量光和涡旋光的关系 | 第16-17页 |
1.2 应用于奇点光学的光场操控 | 第17-29页 |
1.2.1 涡旋光的产生技术 | 第17-20页 |
1.2.2 矢量光的产生技术 | 第20-24页 |
1.2.3 涡旋光的检测技术 | 第24-28页 |
1.2.4 矢量光的检测技术 | 第28-29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安排及创新点 | 第29-32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安排 | 第29-30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电控阶数可调的涡旋波片 | 第32-43页 |
2.1 涡旋波片 | 第32-35页 |
2.2 电控阶数可调的涡旋波片的原理 | 第35-37页 |
2.3 实验验证 | 第37-40页 |
2.3.1 产生偏振拓扑荷可调的矢量光束 | 第37-39页 |
2.3.2 产生拓扑荷可调的涡旋光束 | 第39-40页 |
2.4 系统应用展望 | 第40-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超快涡旋光的产生及放大 | 第43-68页 |
3.1 超快涡旋光 | 第44-48页 |
3.2 连续相移SPIDER | 第48-52页 |
3.2.1 光谱相位干涉电场直接重建 | 第48页 |
3.2.2 连续相移SPIDER原理 | 第48-49页 |
3.2.3 连续相移SPIDER实验验证 | 第49-52页 |
3.3 纳焦量级的高对比度超快涡旋光产生 | 第52-54页 |
3.4 毫焦量级的超快涡旋光再生放大技术 | 第54-63页 |
3.4.1 啁啾脉冲放大与再生放大器 | 第54-55页 |
3.4.2 再生腔中的模式牵引 | 第55-60页 |
3.4.3 实验验证 | 第60-63页 |
3.5 焦耳量级的超快涡旋光的多通放大 | 第63-66页 |
3.6 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基于旋转像散衍射的波前恢复技术 | 第68-79页 |
4.1 相干衍射成像与像散衍射方法 | 第69-71页 |
4.2 系统原理 | 第71-74页 |
4.3 实验验证 | 第74-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矢量光的偏振拓扑荷分拣系统 | 第79-97页 |
5.1 矢量光及偏振拓扑荷 | 第79-80页 |
5.2 拓扑荷分拣与偏振拓扑荷分拣 | 第80-82页 |
5.3 基于偏振共轭相位器件的偏振拓扑荷分拣 | 第82-85页 |
5.3.1 偏振共轭相位器件与系统 | 第82-83页 |
5.3.2 仿真验证 | 第83-85页 |
5.4 基于几何相位元件的偏振拓扑荷分拣系统 | 第85-90页 |
5.4.1 几何相位器件及系统 | 第85-88页 |
5.4.2 实验验证 | 第88-90页 |
5.5 高分离效率的偏振拓扑荷解复用系统 | 第90-96页 |
5.5.1 系统原理 | 第90-92页 |
5.5.2 实验验证 | 第92-96页 |
5.6 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用于光场操控的光学衍射神经网络 | 第97-107页 |
6.1 光学衍射神经网络和相位衍射板 | 第97-99页 |
6.2 内在约束及优化 | 第99-103页 |
6.3 光场操控应用仿真 | 第103-105页 |
6.4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7章 总结 | 第107-110页 |
7.1 总结 | 第107-109页 |
7.2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