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物权论文

网络虚拟财产物权法保护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界定及其属性分析第11-16页
    (一) 网络虚拟财产的界定第11-13页
        1.含义第11-12页
        2.特征第12-13页
    (二) 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分析第13-16页
        1.网络虚拟财产属性的主要学说第13-14页
        2.网络虚拟财产物权属性的确定第14-16页
二、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物权法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25页
    (一) 网络虚拟财产所有权主体确定中的问题第16-18页
        1.所有权主体难以确定第16页
        2.主体争议时取证困难第16-17页
        3.“共号”行为的性质判断问题第17-18页
    (二)网络虚拟财产物权变动中存在的理论争议第18-19页
        1.物权变动的模式争议第18页
        2.物权转让的现实标志争议第18-19页
    (三) 网络虚拟财产物权请求权适用时面临的困境第19-21页
        1.盗号中的请求权缺失第19-20页
        2.毁号中的请求权不完整第20页
        3.倒卖中的请求权争议第20-21页
    (四) 网络虚拟财产善意取得的适用与种类第21-22页
        1.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争议第21页
        2.适用何种善意取得第21-22页
    (五)网络虚拟财产价值确定的问题第22-25页
        1.定价主体不明确第22-23页
        2.定价标准混乱第23-25页
三、域外网络虚拟财产物权法保护的经验与启示第25-29页
    (一)域外的经验第25-27页
        1.美国的经验第25页
        2.德国的经验第25-26页
        3.韩国的经验第26页
        4.日本的经验第26-27页
        5.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第27页
    (二)启示第27-29页
        1.网络虚拟财产物权属性的确定第27-28页
        2.强调运营方的举证第28页
        3.确认善意取得的适用第28-29页
四、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物权法保护的完善建议第29-40页
    (一) 网络虚拟财产主体确定中争议的解决第29-32页
        1.确定不同场合下的所有权主体第29-30页
        2.所有权主体争议中的举证改革第30页
        3.“共号”行为定位与规范第30-32页
    (二) 确立网络虚拟财产物权变动模式与标志第32-33页
        1.确定网络虚拟财产的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第32页
        2.确定密码与个人信息的结合为物权变动的标志第32-33页
    (三) 完善网络虚拟财产物权请求权救济第33-34页
        1.完善盗号中的返还原物请求权第33-34页
        2.确定毁号中的恢复原状请求权第34页
        3.明确倒卖中的恢复原状请求权第34页
    (四) 有条件地承认网络虚拟财产善意取得第34-37页
        1.确认善意取得的优势第34-35页
        2.善意的判断标准第35-36页
        3.网络虚拟财产善意取得适用的种类与方式第36-37页
    (五) 完善网络虚拟财产价值确定的建议第37-40页
        1.设立中立的定价主体第37-38页
        2.确定虚拟财产的价值标准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PP项目合同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下一篇:构建土地经营权强制信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