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化学机理MCM和RACM在光化学箱模型中的比较和应用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 1.1 大气化学模式简介 | 第12-13页 |
| 1.2 常用大气化学机理 | 第13-22页 |
| 1.2.1 MCM机理 | 第13-15页 |
| 1.2.2 RACM机理 | 第15-20页 |
| 1.2.3 其他大气化学机理 | 第20-2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 1.3.1 大气化学机理的应用 | 第22-24页 |
| 1.3.2 大气化学机理的比较 | 第24-26页 |
| 1.4 国内臭氧污染研究 | 第26-29页 |
| 1.4.1 对流层臭氧光化学生成/消耗过程 | 第26-27页 |
| 1.4.2 臭氧污染研究进程 | 第27-29页 |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1.6 本研究创新点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光化学箱模型和观测资料介绍 | 第31-41页 |
| 2.1 模型的结构 | 第31-32页 |
| 2.2 模型中的参数处理 | 第32-33页 |
| 2.3 后向气流轨迹计算 | 第33-35页 |
| 2.4 北京地区案例 | 第35-38页 |
| 2.5 禹城地区案例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RACM2和MCM机理的对比研究 | 第41-56页 |
| 3.1 臭氧及其生成机制 | 第41-43页 |
| 3.2 OH和HO_2自由基的生成机制 | 第43-47页 |
| 3.2.1 OH自由基 | 第43-45页 |
| 3.2.2 HO_2自由基 | 第45-47页 |
| 3.3 PAN和其他过氧自由基 | 第47-49页 |
| 3.3.1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 第47-49页 |
| 3.3.2 RO_2和RCO_3自由基 | 第49页 |
| 3.4 C_2H_5O_2自由基与CH_3CHO | 第49-55页 |
| 3.4.1 RACM2机理中的VOCs氧化过程 | 第49-50页 |
| 3.4.2 C_2H_5O_2自由基 | 第50-52页 |
| 3.4.3 乙醛 | 第52-5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利用MCM机理分析济南下风向地区臭氧污染 | 第56-68页 |
| 4.1 臭氧与前体物污染特征 | 第56-62页 |
| 4.1.1 臭氧污染特征 | 第56-60页 |
| 4.1.2 臭氧前体物情况 | 第60-62页 |
| 4.2 区域传输特征 | 第62-64页 |
| 4.3 本地光化学生成 | 第64-6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1-8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