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5页 |
1.1 引言 | 第19-2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20-24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1.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21-22页 |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2-23页 |
1.2.4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与隔膜 | 第23-24页 |
1.3 钠离子电池简介 | 第24-27页 |
1.3.1 钠离子电池正极 | 第25页 |
1.3.2 钠离子电池负极 | 第25-27页 |
1.4 去合金化技术制备纳米多孔材料简介 | 第27-29页 |
1.4.1 去合金化技术的原理 | 第27-28页 |
1.4.2 去合金化技术的应用 | 第28-29页 |
1.5 本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9-3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5-51页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45-47页 |
2.2 材料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7页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7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7-48页 |
2.2.4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 | 第48页 |
2.2.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第48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8页 |
2.3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8-51页 |
2.3.1 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制备与电池装配 | 第48-49页 |
2.3.2 电池恒电流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49页 |
2.3.3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49-50页 |
2.3.4 交流阻抗测试(AC impedance) | 第50-51页 |
第三章 高性能纳米多孔锗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51-65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材料制备 | 第52-53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3-60页 |
3.3.1 去合金化技术制备纳米多孔锗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53-54页 |
3.3.2 纳米多孔锗物相与结构分析 | 第54-56页 |
3.3.3 纳米多孔锗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嵌锂过程分析 | 第56-57页 |
3.3.4 纳米多孔锗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3.3.5 纳米多孔锗电极和锗颗粒电极循环后的形貌与电化学阻抗谱比较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第四章 纳米多孔锑的可控制备及其储钠性能与机理研究 | 第65-84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材料制备 | 第66-67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7-79页 |
4.3.1 去合金化制备纳米多孔锑过程中结构演变机理分析 | 第67-68页 |
4.3.2 纳米多孔锑物相与结构分析 | 第68-72页 |
4.3.3 去合金化制备的不同尺寸锑颗粒的形貌与物相分析 | 第72-74页 |
4.3.4 不同形貌尺寸的纳米多孔锑和锑颗粒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4.3.5 商业锑粉和纳米多孔锑电极循环后的形貌与电化学阻抗谱对比 | 第77-78页 |
4.3.6 形貌可控的纳米多孔锑嵌钠机理分析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第五章 阵列状铋纳米棒束的制备及其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 | 第84-102页 |
5.1 引言 | 第84-85页 |
5.2 材料制备 | 第85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5-96页 |
5.3.1 阵列状铋纳米棒束的形貌和结构物相分析 | 第85-90页 |
5.3.2 阵列铋纳米棒束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90-93页 |
5.3.3 阵列铋纳米棒束在脱嵌钠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分析 | 第93-94页 |
5.3.4 阵列铋纳米棒束作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结构分析 | 第94-95页 |
5.3.5 阵列铋纳米棒束和铋纳米颗粒循环后电极形貌与电化学阻抗谱对比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第六章 红磷@镍磷核壳结构调控及其长寿命储钠特性研究 | 第102-138页 |
6.1 引言 | 第102-108页 |
6.2 材料制备 | 第108-109页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9-129页 |
6.3.1 去合金化调控RP@Ni-P核壳纳米结构过程机理分析 | 第109-110页 |
6.3.2 去合金化调控RP@Ni-P核壳过程中的结构形貌演变 | 第110-113页 |
6.3.3 RP@Ni-P纳米核壳结构形貌分析 | 第113-114页 |
6.3.4 RP@Ni-P的电子导电性分析与化学镀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 第114-115页 |
6.3.5 电池集流体化学镀镍后的结构与储钠能力 | 第115-116页 |
6.3.6 不同去合金化时间后RP@Ni-P的拉曼、红外以及XPS价态分析 | 第116-118页 |
6.3.7 RP@Ni-P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118-121页 |
6.3.8 红磷电极和RP@Ni-P电极在循环后的电化学阻抗谱和形貌结构分析 | 第121-125页 |
6.3.9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3V_2(PO_4)_3/C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125页 |
6.3.10 8h RP@Ni-P//Na_3V_2(PO_4)_3/C钠离子全电池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125-126页 |
6.3.11 RP@Ni-P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对比 | 第126-128页 |
6.3.12 RP@Ni-P嵌钠机理分析 | 第128-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7.1 结论 | 第138-139页 |
7.2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附录 | 第143-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3-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授权的专利 | 第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4页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144-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45-147页 |
外文论文 | 第147-20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