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施工、施工机械与设备论文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连墙件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综述第13-17页
        1.1.1 脚手架的简述第13页
        1.1.2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的选用第13-15页
        1.1.3 现行规范中主要杆件的设计方法第15-17页
    1.2 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倒塌事故及诱因分析第17-18页
    1.3 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连墙件的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1.3.1 脚手架连墙杆的作用和扣件连接第18页
        1.3.2 脚手架连墙杆的设计计算第18-19页
        1.3.3 脚手架连墙杆与建筑结构之间的连接第19页
        1.3.4 连墙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4页
        1.4.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试验研究第20-21页
        1.4.2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计算理论研究第21-23页
        1.4.3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连墙件的研究第23-24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二章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连墙件风荷载研究第27-35页
    2.1 风荷载综述第27-29页
        2.1.1 风压第27-28页
        2.1.2 水平风荷载理论第28-29页
        2.1.3 竖向风荷载理论第29页
    2.2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连墙件风荷载计算方法第29-32页
        2.2.1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连墙件水平风荷载计算方法第29-32页
        2.2.2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连墙件竖向风荷载计算方法第32页
    2.3 考虑竖向风载和水平风载作用连墙件的受力分析第32-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超高层建筑施工脚手架连墙件数量和布置研究第35-51页
    3.1 现行规范关于连墙件数量以及布置的相关规定第35-36页
    3.2 连墙件数量研究第36-42页
        3.2.1 水平风荷载基本风压的选取和标准值的计算第36-37页
        3.2.2 现行规范连墙件稳定性计算方法第37-38页
        3.2.3 连墙件合理数量确定第38-42页
    3.3 连墙件布置方式的研究第42-50页
        3.3.1 ANSYS及选用单元的介绍第42页
        3.3.2 荷载汇集第42-43页
        3.3.3 有限元模拟连墙件不同布置方式的架体模型第43-45页
        3.3.4 有限元模拟不同连墙件布置方式下杆件内力第45-47页
        3.3.5 有限元模拟不同连墙件布置方式下节点位移第47-48页
        3.3.6 对菱形布置的补充意见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脚手板处连墙件受力性能试验第51-65页
    4.1 试验简述第51页
        4.1.1 试验目的第51页
        4.1.2 试验意义第51页
        4.1.3 试验内容第51页
    4.2 试验方案第51-62页
        4.2.1 试验准备第51-55页
        4.2.2 试件的安装和制作第55-59页
        4.2.3 试验加载方案第59-61页
        4.2.4 试验数据采集第61-62页
    4.3 试验现象第62-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试验结果和连墙件受力性能分析第65-81页
    5.1 试验模型节点半刚性有限元分析第65-70页
        5.1.1 有限元模拟过程第65-68页
        5.1.2 工况一有限元结果分析第68-69页
        5.1.3 工况二有限元结果分析第69-70页
    5.2 试验实测结果分析第70-72页
        5.2.1 试验工况概述第70页
        5.2.2 工况一试验结果分析第70-71页
        5.2.3 工况二试验结果分析第71-72页
    5.3 有限元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第72-73页
    5.4 理论分析结果与半刚性分析结果的对比第73-78页
        5.4.1 连墙件理论计算方法第73-74页
        5.4.2 连墙件铰接和刚接计算结果第74-75页
        5.4.3 铰接刚接计算结果与半刚性模拟试验结果的比较第75-78页
    5.5 半刚性假定第78-79页
    5.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作者简介第8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ushover分析方法在框剪结构中的适用高度研究
下一篇:清水池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