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膜材双轴电液比例加载试验平台的设计 | 第16-38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膜材性能及试验要求 | 第16-29页 |
2.2.1 膜材力学特性 | 第16-19页 |
2.2.2 力/位置/速度控制的解耦要求 | 第19-21页 |
2.2.3 双轴加载的解耦要求 | 第21-22页 |
2.2.4 试验加载方式适应性要求 | 第22-24页 |
2.2.5 加载谱适应性要求 | 第24-28页 |
2.2.6 不同膜材试件适应性要求 | 第28-29页 |
2.3 电液比例加载系统的设计 | 第29-34页 |
2.3.1 系统液压原理 | 第29-31页 |
2.3.2 伺服液压缸选型 | 第31-32页 |
2.3.3 电磁比例方向阀选型 | 第32页 |
2.3.4 电磁比例溢流阀选型 | 第32-33页 |
2.3.5 液压泵与电机选型 | 第33-34页 |
2.4 试验台架的结构设计 | 第34-36页 |
2.5 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膜材双轴电液比例加载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38-64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数学模型推导 | 第38-45页 |
3.2.1 电磁比例方向阀数学模型 | 第38-42页 |
3.2.2 单个阀控液压缸数学模型 | 第42-45页 |
3.3 液压系统建模 | 第45-50页 |
3.3.1 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建模 | 第45-47页 |
3.3.2 电磁比例方向阀模型确认 | 第47-50页 |
3.4 控制系统建模及联合仿真建模 | 第50-54页 |
3.4.1 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介绍 | 第51-52页 |
3.4.2 基于Simulink的控制系统建模 | 第52-54页 |
3.5 系统特性分析 | 第54-61页 |
3.5.1 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3.5.2 力跟踪特性分析 | 第56-59页 |
3.5.3 位置/速度跟踪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3.6 待解决的问题 | 第61-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膜材双轴电液比例加载控制系统策略分析 | 第64-88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力/位置/速度控制解耦及分析 | 第64-69页 |
4.2.1 位置/速度控制的综合 | 第64-65页 |
4.2.2 常用的力/位置控制解耦方法 | 第65-66页 |
4.2.3 基于位置补偿的控制策略 | 第66-67页 |
4.2.4 普通PID控制策略及未解决的问题 | 第67-69页 |
4.3 小波神经网络PID控制策略 | 第69-73页 |
4.3.1 小波神经网络PID控制 | 第69-72页 |
4.3.2 小波神经网络PID控制器 | 第72-73页 |
4.4 控制仿真及结果 | 第73-86页 |
4.4.1 NCL试验方法仿真 | 第74-78页 |
4.4.2 日本试验方法仿真 | 第78-81页 |
4.4.3 德国试验方法仿真 | 第81-83页 |
4.4.4 其他试验方法仿真 | 第83-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膜材双轴电液比例加载控制系统试验与分析 | 第88-114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硬件系统搭建 | 第88-94页 |
5.2.1 工业计算机 | 第88-89页 |
5.2.2 数据板卡 | 第89-90页 |
5.2.3 拉力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 | 第90-92页 |
5.2.4 控制柜设计 | 第92-94页 |
5.3 控制软件设计 | 第94-102页 |
5.3.1 普通PID控制算法实现 | 第94-96页 |
5.3.2 小波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实现 | 第96-99页 |
5.3.3 控制程序架构 | 第99-101页 |
5.3.4 基于MFC的操作界面 | 第101-102页 |
5.4 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102-112页 |
5.4.1 NCL试验方法 | 第102-106页 |
5.4.2 日本试验方法 | 第106-108页 |
5.4.3 德国试验方法 | 第108-110页 |
5.4.4 其他试验方法 | 第110-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6.1 总结 | 第114-116页 |
6.2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