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隧道原位扩建施工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软弱围岩隧道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软弱围岩隧道原位扩建形式比选 | 第19-2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工程介绍 | 第19页 |
2.1.2 自然地理 | 第19-20页 |
2.1.3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2.1.4 水文地质 | 第22页 |
2.1.5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2.1.6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2页 |
2.2 隧道结构设计 | 第22-24页 |
2.2.1 净空断面 | 第23页 |
2.2.2 支护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2.3 扩建形式的选择 | 第24-26页 |
2.3.1 公路隧道改扩建原则 | 第24-25页 |
2.3.2 扩建形式的选择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软弱围岩隧道扩建施工方法研究 | 第27-42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弹塑性力学基本原理 | 第27-32页 |
3.2.1 弹塑性分析基本方程 | 第29-30页 |
3.2.2 岩体的本构模型 | 第30-32页 |
3.3 软弱围岩隧道扩建施工过程在ANSYS中实现方法 | 第32-33页 |
3.4 软弱围岩隧道扩建施工方法研究 | 第33-40页 |
3.4.1 后祠隧道右线扩建施工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3.4.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34-35页 |
3.4.3 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3.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软弱围岩隧道扩建施工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42-53页 |
4.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2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4.3 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44-45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5-52页 |
4.4.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45-46页 |
4.4.2 洞周位移分析 | 第46-49页 |
4.4.3 围岩应力分析 | 第49-50页 |
4.4.4 扩建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后祠隧道扩建施工监测与分析 | 第53-71页 |
5.1 概述 | 第53页 |
5.2 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和原则 | 第53-54页 |
5.2.1 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53-54页 |
5.2.2 隧道监控量测的原则 | 第54页 |
5.3 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和方法 | 第54-56页 |
5.3.1 监控量测的项目 | 第54-55页 |
5.3.2 监控量测的方法 | 第55-56页 |
5.4 后祠隧道右线扩建施工现场监测工作概况 | 第56-57页 |
5.4.1 隧道施工进度 | 第56页 |
5.4.2 隧道地质描述 | 第56-57页 |
5.4.3 监测工作量统计 | 第57页 |
5.4.4 监测到的异常情况 | 第57页 |
5.5 后祠隧道右线扩建施工现场量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57-68页 |
5.5.1 地表边坡 | 第57-62页 |
5.5.2 周边位移 | 第62-65页 |
5.5.3 拱顶下沉 | 第65-68页 |
5.6 基于监控量测结果的施工建议 | 第68-69页 |
5.7 现场监控量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5.7.1 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5.7.2 围岩位移对比分析 | 第7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