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肝及胆疾病论文

结肠炎性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初探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9页
    1.1 胆汁酸概述第10-16页
        1.1.1 胆汁酸生理功能第11-12页
        1.1.2 胆汁酸合成第12页
        1.1.3 胆汁酸转运第12-13页
        1.1.4 胆汁酸转运相关蛋白第13-15页
        1.1.5 法尼醇受体对胆汁酸合成及转运的调控第15页
        1.1.6 “肠-肝轴”在维持胆汁酸平衡中的作用第15-16页
    1.2 肝内胆汁淤积第16页
    1.3 UC相关性肝脏疾病与肝内胆汁淤积第16-17页
    1.4 结肠炎症对胆汁酸合成转运及“肠-肝轴”FXR-FGF19通路的影响第17-18页
    1.5 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立题依据第19-20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3.1 实验材料第20-23页
        3.1.1 动物第20页
        3.1.2 仪器第20页
        3.1.3 试剂与药品第20-22页
        3.1.4 抗体第22-23页
    3.2 实验方法第23-28页
        3.2.1 药物配制第23页
        3.2.2 UC模型制备及评价第23-24页
        3.2.3 样本采集及处理第24页
        3.2.4 HE染色第24页
        3.2.5 免疫印迹第24-25页
        3.2.6 胆汁酸含量及成分测定第25-26页
        3.2.7 总胆汁酸及生化指标检测第26页
        3.2.8 RT-qPCR法检测大鼠回肠组织Fgf15基因表达第26-27页
        3.2.9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Fgf15含量第27页
        3.2.10 统计学分析第27-28页
第四章 UC大鼠肝脏及肠道中胆汁酸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第28-35页
    4.1 引言第28页
    4.2 实验设计第28-29页
    4.3 结果第29-33页
        4.3.1 UC大鼠模型评价第29-30页
        4.3.2 UC大鼠肝脏生化指标变化第30页
        4.3.3 UC大鼠胆汁酸变化第30-33页
    4.4 讨论第33页
    4.5 小结第33-35页
第五章 UC大鼠胆汁酸合成酶及相关转运体的变化第35-41页
    5.1 引言第35页
    5.2 实验设计第35-36页
    5.3 结果第36-39页
        5.3.1 UC大鼠肝脏中胆汁酸合成酶的变化第36页
        5.3.2 UC大鼠肝脏中胆汁酸相关转运蛋白的变化第36-37页
        5.3.3 UC大鼠肝脏中胆汁酸相关核受体的变化第37-38页
        5.3.4 UC大鼠回肠胆汁酸重吸收转运体的变化第38-39页
    5.4 讨论第39-40页
    5.5 小结第40-41页
第六章 UC大鼠“肠-肝轴”Fxr-Fgf15反馈通路的变化第41-44页
    6.1 引言第41页
    6.2 实验设计第41页
    6.3 结果第41-42页
    6.4 讨论第42-43页
    6.5 小结第43-44页
第七章 柳氮磺胺吡啶对UC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第44-51页
    7.1 引言第44页
    7.2 实验设计第44-45页
    7.3 结果第45-49页
        7.3.1 SASP对UC大鼠血清ALP及GGT水平的影响第45页
        7.3.2 SASP对UC大鼠体内胆汁酸的影响第45-46页
        7.3.3 SASP对UC大鼠胆汁酸合成酶及相关转运体的影响第46-49页
        7.3.4 SASP对UC大鼠“肠-肝轴”Fxr-Fgf15通路的影响第49页
    7.4 讨论第49-50页
    7.5 小结第50-51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第51-52页
研究展望第52-54页
附录第54-57页
参考文献第57-64页
学习期间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肽MMI-0100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症作用研究
下一篇:钠盐对大鼠胃肠动力及消化吸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