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7-16页 |
1.1 谐波齿轮传动概述 | 第7-10页 |
1.1.1 谐彼齿轮传动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7-8页 |
1.1.2 传统谐波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8-9页 |
1.1.3 传统谐波齿轮的柔轮的应力分析过程 | 第9页 |
1.1.4 传统谐波齿轮传动机构的缺陷 | 第9-10页 |
1.2 活齿传动概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2.2 活齿传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2.3 直线推杆式活齿传动的接触强度计算 | 第12-13页 |
1.2.4 活齿传动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传动概述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2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啮合状态的几何模型 | 第16-22页 |
2.1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2.2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3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啮合副的啮合过程 | 第19-20页 |
2.4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啮合状态的几何模型 | 第20-22页 |
3 活齿前、后端啮合副的啮合总面积 | 第22-36页 |
3.1 活齿前端单个啮合副的最大啮合面积S_E | 第22-24页 |
3.1.1 曲面积分计算法 | 第22-23页 |
3.1.2 展开面计算法 | 第23页 |
3.1.3 对比计算 | 第23-24页 |
3.2 活齿前端与端面齿轮工作啮合副啮合总面积的变化规律 | 第24-25页 |
3.3 单齿传动时的啮合总面积 | 第25-28页 |
3.3.1 当Z_O/U为偶数时的啮合总面积 | 第25页 |
3.3.2 当Z_O/U为奇数时的啮合总面积 | 第25-26页 |
3.3.3 当Z_O/U的余数为1时的啮合总面积 | 第26-27页 |
3.3.4 当Z_O/U的余数为2时的啮合总面积 | 第27-28页 |
3.4 多齿传动时的啮合总面积 | 第28-29页 |
3.4.1 N/U为偶数的情况 | 第28页 |
3.4.2 N/U为奇数的情况 | 第28页 |
3.4.3 N/U余数为1的情况 | 第28-29页 |
3.4.4 N/U余数为2的情况 | 第29页 |
3.5 活齿后端与波发生器工作啮合副啮合总面积的变化规律 | 第29-36页 |
3.5.1 单齿传动形式下的活齿后端的啮合总面积变化规律 | 第29-34页 |
3.5.2 多齿传动时后端总啮合面积的变化规律 | 第34-36页 |
4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啮合副间的理论比压分析 | 第36-43页 |
4.1 单齿传动时的受力分析 | 第36-38页 |
4.1.1 活齿前端与端面齿轮啮合副间的法向力 | 第36-37页 |
4.1.2 活齿后端与波发生器端面凸轮啮合副间的法向力 | 第37-38页 |
4.2 多齿传动时的受力分析 | 第38-39页 |
4.3 活齿前端与端面齿轮啮合副间的比压分析 | 第39-40页 |
4.3.1 单齿传动的活齿前端与端面齿轮啮合副间理论比压分析 | 第39页 |
4.3.2 多齿传动的活齿前端与端面齿轮啮合副间理论比压分析 | 第39-40页 |
4.4 活齿后端与波发生器端面凸轮啮合副间的比压分析 | 第40-41页 |
4.4.1 单齿传动的活齿后端与波发生器端面凸轮啮合副间理论比压分析 | 第40-41页 |
4.4.2 多齿传动的理论比压分析 | 第41页 |
4.5 与传统圆柱齿轮比较的算例 | 第41-43页 |
5 活齿端面谐波齿轮啮合副修形后的接触应力 | 第43-53页 |
5.1 修形后的曲率半径 | 第43-45页 |
5.1.1 活齿前端与端面齿轮啮合副修形后的综合曲率半径 | 第43-44页 |
5.1.2 活齿后端与波发生器端面凸轮啮合副修形后的综合曲率半径 | 第44-45页 |
5.2 修形后危险点处的受力分析 | 第45-48页 |
5.2.1 活齿前端与端面齿轮齿顶啮合时所受的法向力的讨论 | 第46-48页 |
5.3 活齿后端与波发生器凸轮齿顶啮合时所受的法向力 | 第48-51页 |
5.4 赫兹公式的计算表达式 | 第51-53页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