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提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1 浮动抵押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21页 |
| 1.1 浮动抵押制度的法律界定 | 第10-14页 |
| 1.1.1 浮动抵押的渊源和概念 | 第10-11页 |
| 1.1.2 浮动抵押制度的特征分析 | 第11-12页 |
| 1.1.2.1 抵押标的物的复合性 | 第12页 |
| 1.1.2.2 抵押标的物的浮动性 | 第12页 |
| 1.1.2.3 浮动抵押的权利性质可转化性 | 第12页 |
| 1.1.2.4 浮动抵押具有即时性 | 第12页 |
| 1.1.3 浮动抵押与其它抵押方式的比较 | 第12-14页 |
| 1.2 浮动抵押制度蕴含的价值 | 第14-17页 |
| 1.3 浮动抵押制度在国内外的应用 | 第17-20页 |
| 1.3.1 浮动抵押制度在英国的应用 | 第17-18页 |
| 1.3.2 浮动抵押制度在美国的应用 | 第18-19页 |
| 1.3.3 浮动抵押制度在德国的应用 | 第19页 |
| 1.3.4 浮动抵押制度在日本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3.5 我国浮动抵押制度的应用 | 第20页 |
| 1.4 我国对浮动抵押制度的法律规定 | 第20-21页 |
| 2 浮动抵押制度的运行与难点问题分析 | 第21-28页 |
| 2.1 浮动抵押制度的运行 | 第21-24页 |
| 2.1.1 浮动抵押的设立 | 第22-23页 |
| 2.1.2 浮动抵押的登记 | 第23页 |
| 2.1.3 浮动抵押的休眠 | 第23-24页 |
| 2.1.4 浮动抵押的实现 | 第24页 |
| 2.2 浮动抵押制度中难点问题的探讨 | 第24-28页 |
| 2.2.1 浮动抵押人的范围问题 | 第24-25页 |
| 2.2.2 浮动抵押的客体范围问题 | 第25页 |
| 2.2.3 浮动抵押的登记问题 | 第25-26页 |
| 2.2.4 抵押人财产的监管问题 | 第26页 |
| 2.2.5 浮动抵押权的效力顺位问题 | 第26-27页 |
| 2.2.6 浮动抵押的结晶和实行 | 第27-28页 |
| 3 浮动抵押制度的融资能力和风险防范 | 第28-31页 |
| 3.1 浮动抵押制度的融资能力分析 | 第28-29页 |
| 3.2 浮动抵押制度的风险防范 | 第29-30页 |
| 3.3 风险防范措施 | 第30-31页 |
| 4 我国浮动抵押制度的完善 | 第31-36页 |
| 4.1 我国浮动抵押制度的不足 | 第31-32页 |
| 4.1.1 主体范围过于宽泛 | 第31页 |
| 4.1.2 客体范围过于狭窄 | 第31-32页 |
| 4.1.3 浮动抵押制度的内容不健全 | 第32页 |
| 4.2 浮动抵押制度在我国需进一步完善 | 第32-36页 |
| 4.2.1 在宏观方面 | 第32-33页 |
| 4.2.1.1 健全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 | 第32-33页 |
| 4.2.1.2 建立财产代管人制度 | 第33页 |
| 4.2.2 在微观方面 | 第33-36页 |
| 4.2.2.1 浮动抵押的主体应限定为公司 | 第33-34页 |
| 4.2.2.2 权利和义务相当 | 第34页 |
| 4.2.2.3 进一步完善登记制度 | 第34-35页 |
| 4.2.2.4 规定合理的受偿次序 | 第35页 |
| 4.2.2.5 在合同中约定限制性条款 | 第35页 |
| 4.2.2.6 扩大抵押财产的范围 | 第35-36页 |
| 4.2.2.7 严格界定所谓的正常经营行为 | 第36页 |
| 4.2.2.8 把项目融资作为浮动抵押的主要适用范围 | 第36页 |
| 5 有关我国引入浮动抵押制度的探索 | 第36-39页 |
| 5.1 我国有适合浮动抵押制度发展的环境 | 第37页 |
| 5.2 浮动抵押在我国的具体运用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后记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 详细摘要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