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理论论文--工艺美术评论、欣赏论文

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发展的同步性与错位性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2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2-17页
        一、“设计”概念的演变第13-14页
        二、“艺术”概念的演变第14-15页
        三、“现代”的含义第15-16页
        四、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现代特征第16-17页
    第三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9-20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现代设计、现代艺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影”体系第21-35页
    第一节 现代艺术与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影射关系第21-24页
        一、现代艺术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联系第21-22页
        二、现代艺术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第22-23页
        三、现代艺术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23页
        四、现代艺术与其他文化载体的关系第23-24页
    第二节 现代设计与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影射关系第24-26页
        一、现代设计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关系第24页
        二、现代设计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第24-25页
        三、现代设计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25-26页
        四、现代设计与其他文化载体的关系第26页
    第三节 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投影第26-35页
        一、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重影现象——同步现象第27-33页
        二、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分离现象——错位现象第33-35页
第三章 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在时空发展历程中的同步性与错位性第35-44页
    第一节 时间上的同步性第35-40页
        一、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起源期第35-37页
        二、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成长期第37-38页
        三、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成熟期第38-39页
        四、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扩散期第39-40页
    第二节 空间上的错位性第40-44页
        一、现代艺术的发源地——法国第41页
        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英国第41-42页
        三、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之地——德国第42-44页
第四章 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意识形态的同步性与错位性第44-51页
    第一节 两者对民主精神的共同关注与错位体现第44-46页
    第二节 两者对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同步性认识第46-48页
        一、早期对机器态度的对立与分化第46-47页
        二、一战前夕共同的肯定与赞美第47页
        三、一战以后的怀疑与否定第47-48页
    第三节 两者对待社会问题的同步性与错位性第48-51页
        一、对环境问题存在共同的危机意识和不同的解决方式第48-49页
        二、对消费主义的共同态度和错位表现第49-51页
第五章 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步性与错位性第51-59页
    第一节 现代设计新材料与现代艺术新媒介应用的同步性与错位性第51-54页
        一、新材料与新媒介的同步性表现第51-53页
        二、新材料与新媒介的错位性表现第53-54页
    第二节 现代设计直线样式与现代艺术抽象语言运用的同步性与错位性第54-55页
        一、直线样式与抽象语言革命的同步性第54-55页
        二、直线样式与抽象语言革命的根源性错位第55页
    第三节 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风格特征演变的同步性与错位性第55-59页
        一、两者对传统风格样式的普遍借鉴第56页
        二、对东方风格的共同青睐第56-57页
        三、对传统风格的错位性背离第57-59页
第六章 造成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同步性与错位性的主要因素第59-66页
    第一节 两者同步性因素的分析第59-62页
        一、共同的社会变革——民主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第59-60页
        二、共同的交流方式——展馆、媒体第60-61页
        三、共同的商业作用——大众消费第61页
        四、共同的人才平台——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人员互换第61-62页
    第二节 两者错位性因素的分析第62-66页
        一、不同的国家政治环境——地域发展的错位性因素第62-63页
        二、不同的思维过程——形式语言的错位性因素第63-65页
        三、不同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错位性因素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注释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新时期暴力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的审美颠覆
下一篇: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广浑高速公路上韩村黄土边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