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16-24页 |
1.1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的建造 | 第16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16页 |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 | 第16-18页 |
1.2.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1.3 体外培养BMSCs的鉴定及对模型治疗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治疗 | 第18-19页 |
1.3.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1.3.2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1.4 动物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19-24页 |
1.4.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9-20页 |
1.4.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结果 | 第24-30页 |
2.1 BMSCs细胞形态以及细胞表面标志的鉴定结果 | 第24-26页 |
2.1.1 显微镜下细胞形态 | 第24-25页 |
2.1.2 细胞表面标志的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2.2 三组小鼠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水平、甲状腺病理分级的比较 | 第26-29页 |
2.2.1 三组小鼠血清TT3、TT4水平比较 | 第26页 |
2.2.2 三组小鼠血清TPOAb、TMAb、TgAb水平比较 | 第26-27页 |
2.2.3 三组小鼠甲状腺组织病理分级比较 | 第27-29页 |
2.3 三组小鼠IFN-γ、IL-17水平的比较以及与TPOAb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2.3.1 三组小鼠血清IFN-γ比较 | 第29页 |
2.3.2 三组小鼠血清IL-17比较 | 第29-30页 |
2.3.3 A、B两组小鼠IFN-γ、IL-17水平与TPOAb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42页 |
3.1 EAT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3.2 BMSCs对EAT的治疗 | 第34-38页 |
3.3 BMSCs对IL-17及IFN-γ影响以及IL-17、IFN-γ与TPOAb相关性的研究 | 第38-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综述 | 第50-6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