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1.2 选择建筑展览作为研究的重要原因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6页 |
|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 1.5 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 1.5.1 德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基础 | 第18-19页 |
| 1.5.2 新史学方法 | 第19-20页 |
| 1.6 研究框架及其研究方法及期待的成果 | 第20-24页 |
| 1.6.1 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 1.6.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1.7 几个相关的概念 | 第24-25页 |
| 注释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从意识萌动到自我实践:德国早期建筑展(1890-1918) | 第26-56页 |
| 2.1 十九世纪德国现代建筑先驱的探索 | 第27-29页 |
| 2.2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德国 | 第29-31页 |
| 2.3 达姆施达特现代性的开端 | 第31-37页 |
| 2.3.1 新工艺试验场对德国早期现代性的影响 | 第31-34页 |
| 2.3.2 达姆施达特建筑展的新体验 | 第34-37页 |
| 2.4 德意志制造联盟 | 第37-52页 |
| 2.4.1 穆特休斯与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的根源探究 | 第37-40页 |
| 2.4.2 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作为思想传播的媒介 | 第40-44页 |
| 2.4.3 1914年科隆展览会 | 第44-47页 |
| 2.4.4 “类型”与“个性”之争 | 第47-50页 |
| 2.4.5 客观性与“我们时代的风格”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注释 | 第53-56页 |
| 第三章 主体建构与观念统一:现代主义建筑展的高潮(1918-1945) | 第56-80页 |
| 3.1 包豪斯的建筑展览变迁(1919-1933) | 第57-68页 |
| 3.1.1 “乌托邦”理想下的未名建筑师设计展 | 第57-59页 |
| 3.1.2 格罗皮乌斯事务所作品展 | 第59-61页 |
| 3.1.3 “艺术与技术,一个新的统一” | 第61-66页 |
| 3.1.4 展览传播包豪斯理念 | 第66-68页 |
| 3.2 维森豪夫建筑实践展1927 | 第68-75页 |
| 3.2.1 维森豪夫住宅展的社会背景 | 第68-70页 |
| 3.2.2 1927年维森豪夫住区展览概况 | 第70-73页 |
| 3.2.3 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 | 第73-75页 |
| 3.3 纳粹主义期间的流亡与抗争 | 第75-76页 |
| 3.4 展览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塑造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注释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国际建筑展的重构(1945-1989) | 第80-108页 |
| 4.1 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 第81-89页 |
| 4.1.1 二战后重建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81-84页 |
| 4.1.2 195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 | 第84-87页 |
| 4.1.3 “明日之城”特别展 | 第87-89页 |
| 4.2 自反的现代主义 | 第89-96页 |
| 4.2.1 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质疑与批评 | 第89-91页 |
| 4.2.2 1984年法兰克福建筑展 | 第91-95页 |
| 4.2.3 第二现代主义的提出 | 第95-96页 |
| 4.3 国际建筑展对“城市修复”的再认识 | 第96-105页 |
| 4.3.1 回归传统理念因素的形成 | 第96-97页 |
| 4.3.2 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 | 第97-103页 |
| 4.3.3 建筑展览带动公共参与 | 第103-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注释 | 第106-108页 |
| 第五章 多维视野与多元创新:德国建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1989年以后) | 第108-130页 |
| 5.1 多元创新的改造策略:IBA建筑展 | 第109-113页 |
| 5.1.1 埃姆舍国际建筑展----旧工业区改造 | 第109-110页 |
| 5.1.2 福斯特 普克勒国际建筑展----修复区域景观 | 第110-111页 |
| 5.1.3 萨克森 安哈尔特国际建筑展----探寻城市复兴途径 | 第111页 |
| 5.1.4 汉堡国际建筑展----建造个性化宜居城市 | 第111-112页 |
| 5.1.5 国际建筑展多元创新思维的内涵 | 第112-113页 |
| 5.2 多维视野下的建筑学术展览 | 第113-116页 |
| 5.2.1 修正的后现代主义及其建筑展览 | 第113-114页 |
| 5.2.2 多维视野的建筑学术展览 | 第114-116页 |
| 5.3 博物馆建筑展览教育的发展与影响 | 第116-127页 |
| 5.3.1 建筑展览与建筑博物馆 | 第116-118页 |
| 5.3.2 建筑博物馆的历史 | 第118-121页 |
| 5.3.3 建筑策展的概况 | 第121-124页 |
| 5.3.4 博物馆建筑展览的教育目标 | 第124-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注释 | 第128-130页 |
| 第六章 德国建筑展览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第130-140页 |
| 6.1 德国建筑展览的特点分析 | 第131-135页 |
| 6.1.1 德国建筑展览体现德意志文化精神的特点 | 第131-132页 |
| 6.1.2 德国建筑展览基于良好的建筑创作机制 | 第132-134页 |
| 6.1.3 德国建筑展览引导未来建筑发展趋势 | 第134-135页 |
| 6.2 德国建筑展览的价值观因素探源 | 第135-136页 |
| 6.3 德国建筑展对中国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 第136-138页 |
| 6.3.1 我国当代建筑实践展的状况分析 | 第136页 |
| 6.3.2 我国当代建筑学术展览的状况分析 | 第136-137页 |
| 6.3.3 德国建筑展览对中国建筑展览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 第137-138页 |
| 注释 | 第138-140页 |
| 结论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1页 |
| 附录 | 第151-157页 |
| 图表目录及出处 | 第157-16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
| 致谢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