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缩写、术语表 | 第18-26页 |
引言 | 第26-32页 |
第一部分 PEI的支链修饰和表征 | 第32-62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1.1 试剂 | 第33页 |
1.2 仪器 | 第33-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2.1 甘露吡喃异硫氰酸苯酯(MPITC)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 PEI的支链修饰合成 | 第35-37页 |
2.3 嫁接后graft-PEI结构鉴定 | 第37-38页 |
2.4 graft-PEI细胞毒性测定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9-61页 |
3.1 甘露吡喃异硫氰酸苯酯(MPITC)合成结构鉴定 | 第39-48页 |
3.2 PEI的支链修饰后的结构鉴定 | 第48-56页 |
3.3 接枝率计算 | 第56-59页 |
3.4 Graft-PEI的细胞毒性 | 第59-61页 |
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二部分 EGFP-TRP2-GM-CSF-FC重组质粒构建 | 第62-86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2-64页 |
1.1 试剂 | 第62-63页 |
1.2 仪器 | 第63-6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4-76页 |
2.1 引物序列设计 | 第64-65页 |
2.2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65-66页 |
2.3 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 第66-69页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目的基因片段 | 第69页 |
2.5 PCR产物胶回收 | 第69-70页 |
2.6 目的基因片段(Trp_2、GM-CSF)分别与T载体连接,并转化,鉴定筛选 | 第70-72页 |
2.7 Trp_2质粒,GM-CSF质粒以及pEGFP-N2质粒的提取 | 第72页 |
2.8 三种质粒双酶切、电泳纯化 | 第72-74页 |
2.9 目的片段(Trp2、GM-CSF、EGFP)与载体连接、转化 | 第74-75页 |
2.10 EGFP-Trp_2-GM-CSF-Fc质粒的鉴定 | 第75-7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5页 |
3.1 PCR扩增后目的基因片段的鉴定结果 | 第76-78页 |
3.2 中间克隆载体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78-80页 |
3.3 EGFP-Trp_2-GM-CSF-Fc表达载体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80-85页 |
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部分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考察 | 第86-104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6-87页 |
1.1 试剂 | 第86-87页 |
1.2 仪器 | 第8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7-91页 |
2.1 质粒的提取 | 第87页 |
2.2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87-88页 |
2.3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88页 |
2.4 纳米复合物的形态测定 | 第88-89页 |
2.5 凝胶电泳阻滞分析 | 第89页 |
2.6 载体材料的降解及抗DNase Ⅰ降解实验 | 第89-90页 |
2.7 纳米复合物在血清中对DNA保护 | 第90-9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3页 |
3.1 质粒的质量浓度及纯度测定 | 第91页 |
3.2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 | 第91-98页 |
3.3 纳米复合物的形态观察 | 第98-100页 |
3.4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的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 第100-101页 |
3.5 载体材料降解及释放DNA能力及抗DNase Ⅰ酶解能力 | 第101-103页 |
3.6 聚合物在血清中对DNA保护 | 第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四部分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体外转染效率和靶向性评价 | 第104-135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04-106页 |
1.1 试剂 | 第104-105页 |
1.2 仪器 | 第105-10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6-113页 |
2.1 MTT法考察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 | 第106页 |
2.2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评价纳米复合物细胞摄取 | 第106-109页 |
2.3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评价纳米复合物细胞转染 | 第109-110页 |
2.4 体外靶向性评价 | 第110-111页 |
2.5 人脐带血树突状细胞(DC)培养 | 第111-112页 |
2.6 纳米复合物对DC细胞的表型影响 | 第112页 |
2.7 ELISA法测DC细胞因子IFN-γ、IL-12p70分泌情况 | 第112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112-11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33页 |
3.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13-115页 |
3.2 细胞摄取实验 | 第115-124页 |
3.3 DC2.4细胞转染 | 第124-125页 |
3.4 体外靶向性评价 | 第125-128页 |
3.5 人脐带血树突状细胞(DC)培养及表征 | 第128-133页 |
4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五部分 微针作用下GRAFT-PEI纳米复合物透皮情况 | 第135-158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35-136页 |
1.1 试剂 | 第135-136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136页 |
1.3 仪器 | 第1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6-140页 |
2.1 动物皮肤处理 | 第136-137页 |
2.2 微针针孔的观察 | 第137页 |
2.3 微针阵列的皮肤刺入实验 | 第137页 |
2.4 基于微针递送的Graft-PEI纳米复合物在皮肤中的分布 | 第137-138页 |
2.5 体外透皮实验 | 第138-139页 |
2.6 微针作用下,Graft-PEI纳米复合物体内靶向性评价 | 第139-1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40-157页 |
3.1 微针针孔的观察 | 第140页 |
3.2 微针阵列的皮肤刺入实验 | 第140-142页 |
3.3 微针递送的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在皮肤中的分布 | 第142-149页 |
3.4 体外透皮实验 | 第149-152页 |
3.5 体内靶向性评价 | 第152-157页 |
4 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六部分 微针作用下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体内免疫效果评价 | 第158-172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58-159页 |
1.1 试剂 | 第158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158-159页 |
1.3 仪器 | 第1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59-163页 |
2.1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的经皮免疫效果检测 | 第159-161页 |
2.2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的经皮抗肿瘤免疫治疗 | 第161-16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63-170页 |
3.1 Graft-PEI/DNA纳米复合物的经皮免疫效果检测 | 第163-165页 |
3.2 肿瘤免疫治疗各组小鼠抑瘤效果及生存率 | 第165-167页 |
3.3 免疫治疗后组织学考察 | 第167-170页 |
4 小结 | 第170-172页 |
全文总结 | 第172-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2页 |
综述 | 第182-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6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