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2页 |
1.1 植食性昆虫致害性变异及其形成原因 | 第16-22页 |
1.1.1 植食性昆虫致害性变异 | 第17页 |
1.1.2 昆虫不同致害性种群形成的机制 | 第17-22页 |
1.2 唾液在植食性昆虫取食、致害性变异以及调控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 第22-40页 |
1.2.1 唾液在植食性昆虫取食中的作用 | 第22-31页 |
1.2.2 唾液在植食性昆虫诱导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1.2.3 唾液在植食性昆虫抑制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 第33-36页 |
1.2.4 唾液在植食性昆虫致害性变异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1.2.5 研究昆虫唾液成分功能的方法 | 第37-4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0-4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二章 两种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唾液腺转录组研究 | 第42-6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8页 |
2.1.1 供试昆虫 | 第42-43页 |
2.1.2 TN1和Mudgo种群唾液腺的解剖与收集 | 第43页 |
2.1.3 总RNA提取与检测 | 第43页 |
2.1.4 cDNA文库构建、Illumina测序、序列组装及功能注释 | 第43-46页 |
2.1.5 唾液腺分泌蛋白预测 | 第46页 |
2.1.6 两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6-47页 |
2.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验 | 第47-48页 |
2.1.8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4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8-66页 |
2.2.1 总RNA提取结果 | 第48-49页 |
2.2.2 Illumina测序以及Reads组装 | 第49-51页 |
2.2.3 功能注释 | 第51页 |
2.2.4 GO分类和COG分类 | 第51-55页 |
2.2.5 KEGG分类 | 第55-56页 |
2.2.6 预测唾液腺分泌蛋白 | 第56-61页 |
2.2.7 两种群唾液腺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1-6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唾液分泌蛋白NL1860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异中的作用 | 第68-10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8页 |
3.1.1 供试水稻和昆虫 | 第68-69页 |
3.1.2 褐飞虱唾液腺NI1860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69-70页 |
3.1.3 荧光定量PCR检测NI1860基因的组织分布和时间表达 | 第70页 |
3.1.4 NI1860基因以及编码蛋白在两种群中的差异表达 | 第70-72页 |
3.1.5 唾液分泌蛋白验证实验 | 第72页 |
3.1.6 NI1860 dsRNA的合成 | 第72-73页 |
3.1.7 褐飞虱dsRNA注射及沉默效果检测 | 第73-75页 |
3.1.8 褐飞虱的生物测定 | 第75-77页 |
3.1.9 水稻JA和SA含量的测定 | 第77页 |
3.1.10 水稻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77页 |
3.1.11 水稻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测定 | 第77页 |
3.1.12 数据分析 | 第77-7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6页 |
3.2.1 NI1860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78-79页 |
3.2.2 褐飞虱NI1860的同源性分析 | 第79-84页 |
3.2.3 褐飞虱NI1860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84-86页 |
3.2.4 褐飞虱唾液分泌蛋白NI1860的验证 | 第86-87页 |
3.2.5 注射dsRNA对褐飞虱NI1860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87-89页 |
3.2.6 沉默NI1860对褐飞虱取食、存活率以及产卵量的影响 | 第89-94页 |
3.2.7 褐飞虱唾液蛋白NI1860能够诱导水稻中SA和H_2O_2水平的升高 | 第94-96页 |
3.2.8 唾液蛋白NI1860在褐飞虱取食诱导的水稻TrypPIs中的作用 | 第9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96-102页 |
3.3.1 内切-β-1,4-葡聚糖酶在半翅目昆虫中的进化关系 | 第97页 |
3.3.2 NI1860在褐飞虱取食中作用 | 第97-99页 |
3.3.3 NI1860在褐飞虱产卵中作用 | 第99页 |
3.3.4 NI1860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异中的作用 | 第99-100页 |
3.3.5 唾液蛋白NI1860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102-104页 |
4.1 全文小结 | 第102-103页 |
4.2 创新之处 | 第103页 |
4.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9页 |
附录1 | 第129-130页 |
附录2 | 第130-131页 |
附录3 | 第131-133页 |
附录4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