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 | 第9-14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3 下穿隧道的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京广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16-31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19页 |
2.1.1 工程总体概况 | 第16-17页 |
2.1.2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铁路区间概况 | 第17-18页 |
2.1.3 区间工程水文地质 | 第18页 |
2.1.4 区间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 第18-19页 |
2.2 树木岭隧道下穿京广铁路的施工影响分析 | 第19-23页 |
2.2.1 计算模型 | 第19-20页 |
2.2.2 计算假定 | 第20-21页 |
2.2.3 施工模拟 | 第21页 |
2.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2.2.5 计算结论 | 第23页 |
2.3 树木岭下穿京广铁路注浆加固区沉降影响分析 | 第23-27页 |
2.3.1 树木岭隧道下穿京广铁路注浆加固区域 | 第23-24页 |
2.3.2 计算模型 | 第24-26页 |
2.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2.3.4 计算结论 | 第27页 |
2.4 树木岭下穿京广铁路盾尾注浆参数沉降影响分析 | 第27-30页 |
2.4.1 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2.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页 |
2.4.3 计算结论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施工控制技术 | 第31-57页 |
3.1 总体施工方案与主要技术措施 | 第31-36页 |
3.1.1 总体施工方案 | 第31-33页 |
3.1.2 下穿铁路保护区域设计、施工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33-36页 |
3.2 下穿既有线段注浆加固施工方案 | 第36-44页 |
3.2.1 施工工艺 | 第37-38页 |
3.2.2. 施工组织 | 第38-40页 |
3.2.3 施工工艺及流程 | 第40-42页 |
3.2.4 注浆参数 | 第42页 |
3.2.5 注浆效果检查 | 第42-43页 |
3.2.6 质量保证措施 | 第43页 |
3.2.7 施工注意事项 | 第43-44页 |
3.3 下穿京广铁路盾构施工方案 | 第44-55页 |
3.3.1 盾构设备选型 | 第44-45页 |
3.3.2 盾构掘进参数设定 | 第45-50页 |
3.3.3 盾构施工轴线控制 | 第50页 |
3.3.4 渣土改良 | 第50-51页 |
3.3.5 同步注浆 | 第51页 |
3.3.6 二次注浆 | 第51-53页 |
3.3.7 盾尾刷保护措施 | 第53-54页 |
3.3.8 设备检查、保养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盾构下穿既有铁路现场监测技术 | 第57-75页 |
4.1 监测内容及测试方法 | 第57-66页 |
4.1.1 盾构下穿铁路段设计提供监控量测项目和监测标准 | 第57-58页 |
4.1.2 监测项目及监测标准优化情况 | 第58-59页 |
4.1.3 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59-66页 |
4.2 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 第66-69页 |
4.2.1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4.2.2 信息反馈 | 第66-67页 |
4.2.3 监控量测管理 | 第67-69页 |
4.3 下穿铁路沉降测点布置及监测数据分析 | 第69-74页 |
4.3.1 测点布置说明 | 第69页 |
4.3.2 铁路基床沉降变形分析 | 第69-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