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法律问题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2页
2 问题的提出第12-20页
    2.1 我国规范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行为法律制度的缺失第13-16页
        2.1.1 《公司法》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此问题存在立法空白第13-15页
        2.1.2 我国现有公司法律规范对控制股东的界定存有不足第15-16页
    2.2 现有法律制度不能为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相关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第16-20页
        2.2.1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机会规则不能完全适用于控制股东第16-17页
        2.2.2 公司机会规则较竞业禁止义务更能有效解决控制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第17-18页
        2.2.3 《公司法》第20条关于禁止滥用股东权利的规定不能完全涵盖控制股东信义义务的内容第18-20页
3 确立禁止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法律规则的现实与理论基础第20-25页
    3.1 确立控制股东公司机会规则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第20-22页
        3.1.1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为控制股东滥权提供了生存土壤第20-21页
        3.1.2 经济基础:发挥集中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正面效应第21-22页
    3.2 控制股东公司机会规则作为信义义务的重要内容有着坚实的学理基础第22-25页
        3.2.1 信义义务是民法基本原则在公司法领域的延伸第22-23页
        3.2.2 信义义务是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在公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第23页
        3.2.3 事实上的信义关系是控制股东信义义务产生的法理基础第23页
        3.2.4 信义义务是对股权平等的重新阐释和对资本多数决制度异化的有效纠正手段第23-25页
4 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行为的认定第25-34页
    4.1 公司机会的性质第25-26页
    4.2 公司机会的判断第26-31页
        4.2.1 公司机会认定标准在英美国判例法中的演变第26-29页
        4.2.2 克拉克教授的观点:不同公司,不同标准第29-30页
        4.2.3 ALI规则第30-31页
    4.3 篡夺行为的表现第31-32页
    4.4 小结:通盘考虑相关因素第32-34页
5 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的豁免情形第34-40页
    5.1 控制股东合理利用公司机会的情形第34-36页
        5.1.1 公司放弃第34-35页
        5.1.2 公司利用不能第35-36页
    5.2 控制股东合理利用公司机会的疑虑第36-38页
        5.2.1 控制股东的信息披露义务第36-37页
        5.2.2 公司同意是否是控制股东利用公司机会的前置性程序要件第37-38页
        5.2.3 控制股东能否利用未决机会第38页
    5.3 小结:把握控制股东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与防止其攫取公司机会之间的平衡第38-40页
6 禁止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法律制度的构建第40-55页
    6.1 总体脉络第40-44页
        6.1.1 立法选择:直接规制还是间接规制第40-42页
        6.1.2 法律移植:法律文化与制度价值的移植第42-43页
        6.1.3 实体与程序并重,监督与责任追究并行第43-44页
    6.2 具体思路第44-48页
        6.2.1 重构控制股东判断标准第44-46页
        6.2.2 构建贴合我国公司治理现状的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第46-47页
        6.2.3 确立规范化的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排除标准第47-48页
    6.3 完善公司及中小股东的救济制度第48-53页
        6.3.1 归入权的行使第48-50页
        6.3.2 股东派生诉讼的扩张使用及其与直接诉讼的融合第50-53页
    6.4 禁止控制股东篡夺公司机会法律制度在公司法律体系中的呈现方式第53-55页
7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作者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法视角下的碳关税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渎职罪的刑罚配置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