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1.1 铝用预焙阳极概论 | 第12-14页 | 
| 1.1.1 铝电解生产工艺流程 | 第12-13页 | 
| 1.1.2 铝用预焙阳极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 1.2 铝用预焙阳极主要原料 | 第14-17页 | 
| 1.2.1 煅后焦 | 第14-15页 | 
| 1.2.2 煤沥青 | 第15-17页 | 
| 1.2.3 残极 | 第17页 | 
| 1.3 铝用阳极的质量要求 | 第17-20页 | 
| 1.3.1 铝用阳极的质量指标 | 第17-18页 | 
| 1.3.2 预焙阳极质量对电解铝的影响 | 第18-20页 | 
| 1.4 铝用预焙阳极焙烧技术 | 第20-26页 | 
| 1.4.1 预焙阳极焙烧技术简介 | 第21页 | 
| 1.4.2 预焙阳极焙烧的作用 | 第21-22页 | 
| 1.4.3 预焙阳极焙烧炉 | 第22-25页 | 
| 1.4.4 预焙阳极敞开式焙烧炉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1.5.1 研究的背景 | 第26页 |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7-28页 | 
| 1.6.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7页 | 
| 1.6.2 本课题的来源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第2章 预焙阳极焙烧炉技术优化思路 | 第28-39页 | 
| 2.1 预焙阳极敞开式焙烧炉技术状况 | 第28-33页 | 
| 2.1.1 敞开式焙烧炉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 2.1.2 原敞开式焙烧炉存在的结构问题 | 第29-32页 | 
| 2.1.3 原敞开式焙烧炉热平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2.1.4 原敞开式焙烧工艺与自控技术的匹配问题 | 第33页 | 
| 2.2 预焙阳极焙烧节能潜力的分析 | 第33-38页 | 
| 2.2.1 减少热支出量的可能性分析 | 第34-37页 | 
| 2.2.2 增加热收入的可能性分析 | 第37-3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铝用预焙阳极焙烧炉节能低排放技术开发 | 第39-57页 | 
| 3.1 新型节能低排放预焙阳极焙烧炉结构的设计技术 | 第39-47页 | 
| 3.1.1 计算机模拟绘图技术研究 | 第39-41页 | 
| 3.1.2 焙烧炉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 第41-45页 | 
| 3.1.3 结构优化效果 | 第45-47页 | 
| 3.2 新型节能低排放焙烧炉保温炉面材料的应用开发 | 第47-49页 | 
| 3.2.1 炉面保温材料 | 第47-48页 | 
| 3.2.2 看火孔结构 | 第48-49页 | 
| 3.3 焙烧炉燃烧自动控制应用技术的开发 | 第49-53页 | 
| 3.3.1 燃烧自动控制应用技术的开发 | 第49-52页 | 
| 3.3.2 燃烧自动控制应用技术的效果 | 第52-53页 | 
| 3.4 新型高效节能环保设备的选型 | 第53-56页 | 
| 3.4.1 多功能吸料天车 | 第53-54页 | 
| 3.4.2 烟气净化电捕焦油器 | 第54-55页 | 
| 3.4.3 建筑节能 | 第55-5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铝用预焙阳极节能低排放焙烧技术的技术优势 | 第57-63页 | 
| 4.1 新型节能低排放焙烧炉节能效果 | 第57-58页 | 
| 4.1.1 单位产品焙烧燃料消耗降低情况 | 第57页 | 
| 4.1.2 有效能量利用率获得提高 | 第57-58页 | 
| 4.2 本项目产品质量的提升效果 | 第58-61页 | 
| 4.2.1 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 第58-60页 | 
| 4.2.2 产品质量指标 | 第60-61页 | 
| 4.3 环境质量改善 | 第61-62页 | 
| 4.4 提高焙烧产能 | 第62页 | 
| 4.5 延长炉体使用寿命 | 第6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技术项目目录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