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1.2 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综述 | 第12-19页 |
| 1.2.1 地震易损性概念 | 第12页 |
| 1.2.2 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2.3 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13-18页 |
| 1.2.4 砌体房屋非线性分析 | 第18-19页 |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 2 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新旧规范对比 | 第21-43页 |
| 2.1 概述 | 第21-22页 |
| 2.2 关于地震作用 | 第22-26页 |
| 2.2.1 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地震分组 | 第22-23页 |
| 2.2.2 场地类别与特征周期 | 第23-24页 |
| 2.2.3 设计反应谱 | 第24-26页 |
| 2.3 砌体房屋一般规定 | 第26-31页 |
| 2.3.1 关于材料特性 | 第26-27页 |
| 2.3.2 房屋高度及层数限制 | 第27-29页 |
| 2.3.3 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 第29-31页 |
| 2.4 砌体房屋抗震验算 | 第31-32页 |
| 2.4.1 墙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 第31页 |
| 2.4.2 计入构造柱的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 | 第31-32页 |
| 2.5 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 第32-40页 |
| 2.5.1 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 第32-35页 |
| 2.5.2 混凝土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 第35-36页 |
| 2.5.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 第36-38页 |
| 2.5.4 配筋砌块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 第38-40页 |
| 2.6 结构性能化设计 | 第40-42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3 基于 Perform-3D 的砌体房屋非线性分析 | 第43-57页 |
| 3.1 基于 Perform-3D 的砌体结构单元选取 | 第43-47页 |
| 3.1.1 梁柱单元模型 | 第43-45页 |
| 3.1.2 墙体单元模型 | 第45-47页 |
| 3.1.3 楼板单元 | 第47页 |
| 3.2 结构材料模型 | 第47-52页 |
| 3.2.1 砌体材料参数 | 第47-49页 |
| 3.2.2 混凝土材料参数 | 第49-50页 |
| 3.2.3 钢筋材料参数 | 第50页 |
| 3.2.4 本构关系拟合原则 | 第50-51页 |
| 3.2.5 能量退化原则 | 第51-52页 |
| 3.3 振动台试验的模拟验证 | 第52-55页 |
| 3.3.1 试验模型概况 | 第52-53页 |
| 3.3.2 地震波输入 | 第53页 |
| 3.3.3 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4 砌体房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7-95页 |
| 4.1 结构模型设计 | 第57-63页 |
| 4.1.1 结构平面布置及主要参数对比 | 第57-60页 |
| 4.1.2 模态分析 | 第60-61页 |
| 4.1.3 弹性层间位移角 | 第61-63页 |
| 4.2 地震易损性性能指标 | 第63-70页 |
| 4.2.1 强度指标 | 第63-64页 |
| 4.2.2 延性系数指标 | 第64-65页 |
| 4.2.3 位移指标 | 第65-67页 |
| 4.2.4 变形能量双重指标 | 第67-69页 |
| 4.2.5 结构性能水平与破坏等级的确定 | 第69-70页 |
| 4.3 结构-地震动样本组合 | 第70-74页 |
| 4.3.1 输入地震地面运动 | 第70-73页 |
| 4.3.2 结构-地震样本的建立 | 第73-74页 |
| 4.4 结构地震需求的概率分析 | 第74-80页 |
| 4.4.1 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75-76页 |
| 4.4.2 变形-能量损伤指标 | 第76-80页 |
| 4.5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形成 | 第80-82页 |
| 4.6 不同性能指标的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82-86页 |
| 4.7 砌体房屋的地震易损性能分析 | 第86-93页 |
| 4.7.1 新旧规范设计的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对比 | 第86-90页 |
| 4.7.2 按新规范设计的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90-93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附录 | 第103-120页 |
| A 地震易损性分析所用地震波加速度时程 | 第103-107页 |
| B 地震需求与 PGA 的关系 | 第107-115页 |
| B.1 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107-111页 |
| B.2 变形-能量损伤指标 | 第111-115页 |
| C 结构地震需求统计分析信息 | 第115-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