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某热电联产项目技术经济分析

前言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概述第13-15页
    1.1 项目概况第13-14页
    1.2 研究范围第14-15页
第2章 建厂条件第15-19页
    2.1 电力系统第15页
    2.2 热负荷分析第15-16页
    2.3 燃料供应第16-17页
    2.4 建厂条件第17-19页
        2.4.1 厂址地形条件第17页
        2.4.2 交通运输第17页
        2.4.3 水文及气象第17-18页
        2.4.4 电厂水源第18页
        2.4.5 贮灰渣场第18-19页
第3章 工程设想第19-27页
    3.1 全厂总体规划及厂区总平面规划第19-25页
        3.1.1 全厂总体规划第19-21页
        3.1.2 厂区总平面规划第21-24页
        3.1.3 竖向布置第24页
        3.1.4 管线布置原则第24-25页
        3.1.5 绿化规划第25页
    3.2 装机方案第25页
        3.2.1 机组选型原则第25页
        3.2.2 机组选型第25页
    3.3 主机技术条件第25-27页
        3.3.1 锅炉第25-26页
        3.3.2 汽轮机第26页
        3.3.3 发电机第26-27页
第4章 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第27-36页
    4.1 烟气脱硫第27-28页
        4.1.1 设计依据第27页
        4.1.2 烟气脱硫工艺系统选择第27页
        4.1.3 脱硫实施效果第27-28页
    4.2 烟气脱硝第28页
        4.2.1 烟气脱硝技术的选择第28页
        4.2.2 SCR 方案设计原则第28页
        4.2.3 工艺方案第28页
    4.3 烟气 CO2 捕集装置第28-29页
    4.4 环境保护第29页
    4.5 生态影响分析第29-30页
    4.6 水土保持第30-31页
        4.6.1 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第30页
        4.6.2 该工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分析第30-31页
        4.6.3 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第31页
    4.7 综合利用设计条件第31页
    4.8 灰渣综合利用途径第31页
    4.9 资源利用原则要求第31-32页
    4.10 能源利用第32页
    4.11 土地利用第32页
        4.11.1 厂址用地及占用土地性质第32页
        4.1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32页
    4.12 水资源利用第32-34页
    4.13 建筑材料利用第34页
    4.14 工程能源消耗种类及数量分析第34-36页
        4.14.1 燃煤耗量第34页
        4.14.2 燃油量第34页
        4.14.3 厂用电第34-35页
        4.14.4 主要能耗指标第35-36页
第5章 人力资源配备及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第36-39页
    5.1 人力资源配备第36-37页
    5.2 劳动安全第37页
    5.3 职业卫生第37-39页
第6章 工程项目实施条件和轮廓进度第39-42页
    6.1 施工条件及施工场地规划布置第39页
    6.2 吊装机械第39-40页
    6.3 施工降水第40页
    6.4 施工力能供应第40-41页
    6.5 设备运输第41页
    6.6 施工综合轮廓进度安排第41-42页
第7章 投资估算及财务分析第42-47页
    7.1 投资估算第42-44页
        7.1.1 编制说明第42-43页
        7.1.2 工程投资估算表第43-44页
    7.2 资金来源及融资方案第44页
    7.3 财务分析第44-47页
        7.3.1 评价依据第44页
        7.3.2 评价主要参数第44-45页
        7.3.3 评价指标第45页
        7.3.4 敏感性分析(投资方内部收益率 10%)第45-46页
        7.3.5 结论第46页
        7.3.6 财务评价基本报表及辅助报表第46-47页
第8章 风险、影响及抗灾能力分析第47-53页
    8.1 风险分析第47-48页
    8.2 影响分析第48-49页
    8.3 抗灾能力评价第49-53页
        8.3.1 防洪涝灾害第50页
        8.3.2 地震及抗震设防第50-51页
        8.3.3 抗风灾能力第51-52页
        8.3.4 抗地质灾害第52页
        8.3.5 火灾消防措施第52页
        8.3.6 其它抗灾措施第52-53页
第9章 结论与建议第53-118页
    9.1 结论第53-55页
        9.1.1 评价结论第53-54页
        9.1.2 建议第54-55页
    9.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附录二十)第55-118页
        附表一第55-57页
        附表二第57-58页
        附表三第58-60页
        附表四第60-62页
        附表五第62-67页
        附表六第67-71页
        附表七第71-77页
        附表八第77-82页
        附表九第82-85页
        附表十第85-87页
        附表十一第87-89页
        附表十二第89-93页
        附表十三第93-97页
        附表十四第97-101页
        附表十五第101-103页
        附表十六第103-105页
        附表十七第105-109页
        附表十八第109-111页
        附表十九第111-116页
        附表二十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作者简介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综合楼建设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轻型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