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2页 |
1.1 森林生物多样性 | 第11-13页 |
1.1.1 地位与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1.2 以大型永久样地建设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11-13页 |
1.2 林下草本植物的重要性 | 第13-15页 |
1.2.1 森林中草本植物的地位和作用 | 第13-14页 |
1.2.2 草本植物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 第14页 |
1.2.3 目前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草本植物群落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物种共存与生境关联性 | 第15-19页 |
1.3.1 多样性格局形成过程的两类决定因素 | 第15-17页 |
1.3.2 物种共存机制研究中的两大理论 | 第17-18页 |
1.3.3 生境关联性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群落学研究中的空间格局分析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及方法概述 | 第22-26页 |
2.1 古田山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3页 |
2.1.1 地质及土壤特征 | 第22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2-23页 |
2.1.3 植被类型及多样性资源 | 第23页 |
2.2 古田山24公顷大样地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案及调查内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物种组成及分布类型的区系分析 | 第26-34页 |
3.1 物种组成 | 第26-27页 |
3.2 分布类型分析 | 第27-31页 |
3.2.1 科的分布类型 | 第28页 |
3.2.2 属的分布类型 | 第28-29页 |
3.2.3 种的分布类型 | 第29-31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4页 |
3.3.1 物种丰富度 | 第31-32页 |
3.3.2 群落的分布区系类型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草本植物的群落学特征描述 | 第34-51页 |
4.1 多样性分析 | 第34-42页 |
4.1.1 物种组成结构 | 第34-37页 |
4.1.2 α多样性计算 | 第37-38页 |
4.1.3 种多度格局和物种累计曲线 | 第38-42页 |
4.2 盖度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4.2.1 草本植被的盖度分布 | 第42-43页 |
4.2.2 主要物种的分布 | 第43-44页 |
4.3 群落数量分类 | 第44-49页 |
4.3.1 基于群落内部间差异的分类 | 第44-46页 |
4.3.2 基于地形因素的群落多元回归树分析 | 第46-49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主要的环境因素对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 | 第51-62页 |
5.1 微环境因素 | 第51-55页 |
5.1.1 生物因素 | 第51-53页 |
5.1.2 地形因素 | 第53-55页 |
5.2 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及指示种分析 | 第55-58页 |
5.2.1 生境划分 | 第55-56页 |
5.2.2 各生境的指示种分析 | 第56-58页 |
5.3 环境因素与群落分布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58-60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影响群落空间格局的生态学过程综合分析 | 第62-72页 |
6.1 Torous-translation检验草本植物的生境关联性 | 第62-65页 |
6.2 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草本群落格局解释力的区分 | 第65-71页 |
6.2.1 空间因素PCNM分析 | 第65-68页 |
6.2.2 方差分解 | 第68-71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71-72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附录A:古田山24 hm~2样地草本植物名录及重要值信息 | 第87-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