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2页 |
1.2.1 森林健康概念与内涵 | 第10-11页 |
1.2.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历程 | 第11-12页 |
1.2.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12-21页 |
1.2.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2.5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 第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 第25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2.1.3 土壤状况 | 第25-26页 |
2.1.4 植被状况 | 第26页 |
2.1.5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27页 |
2.2 示范林基本概况与经营措施 | 第27-29页 |
2.2.1 示范林分区 | 第27页 |
2.2.2 示范林经营主要技术措施 | 第27-29页 |
2.3 标准地设置与外业调查 | 第29-31页 |
2.3.1 标准地设置 | 第29-30页 |
2.3.2 外业调查 | 第30-31页 |
2.4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2.4.1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 第31页 |
2.4.2 森林健康等级确定方法 | 第31-32页 |
3 龙头山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7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2页 |
3.2 评价指标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32页 |
3.3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测定 | 第32-36页 |
3.3.1 林分结构指标 | 第32-33页 |
3.3.2 物种多样性指标 | 第33页 |
3.3.3 生长指标 | 第33-34页 |
3.3.4 更新指标 | 第34页 |
3.3.5 土壤指标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4 龙头山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状况评价 | 第37-48页 |
4.1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7页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7-41页 |
4.2.1 主成分分析与检验 | 第37-38页 |
4.2.2 主成分特征向量分析 | 第38-41页 |
4.2.3 主成分因子得分方程 | 第41页 |
4.3 主成分权重的确定 | 第41-42页 |
4.4 2011 年示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评价结果 | 第42-45页 |
4.4.1 示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等级确定 | 第42页 |
4.4.2 示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评价结果 | 第42-45页 |
4.5 2007 年与 2011 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状况对比 | 第45-47页 |
4.5.1 2007 年和 2011 年标准地健康指数动态变化 | 第45页 |
4.5.2 2007 年和 2011 年经营措施改造的林分健康指数动态变化 | 第45-47页 |
4.6 小结 | 第47-48页 |
5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状况对经营措施的响应及其调控策略 | 第48-53页 |
5.1 华北落叶松林健康指数与评价指标的 Pearson 相关分析 | 第48页 |
5.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对经营措施的响应 | 第48-51页 |
5.2.1 灌木草本多样性与森林健康关系 | 第48-49页 |
5.2.2 树木大小多样性指数与森林健康关系 | 第49-50页 |
5.2.3 天然更新密度与森林健康关系 | 第50-51页 |
5.2.4 生长指标与森林健康关系 | 第51页 |
5.3 森林健康经营调控策略 | 第51-5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讨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