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多孔钛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5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4-18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4-15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第15-16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点第16-18页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8-19页
    1.4 二氧化钛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9-28页
        1.4.1 二氧化钛结构与储锂机制第19-22页
        1.4.2 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第22-27页
        1.4.3 二氧化钛的改性研究第27-28页
    1.5 尖晶石型钛酸锂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8-32页
        1.5.1 钛酸锂的晶体结构与储锂机制第28-29页
        1.5.2 钛酸锂的制备方法第29-31页
        1.5.3 钛酸锂的改性研究第31-32页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第32-35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测试第35-41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5-37页
        2.1.1 实验试剂第35-36页
        2.1.2 实验仪器第36-37页
    2.2 材料结构表征技术第37-39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7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7-38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第38页
        2.2.4 热重/差热分析(TG/DTA)第38页
        2.2.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BET)第38-39页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9页
        2.2.7 拉曼光谱分析(Raman)第39页
        2.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9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9-41页
        2.3.1 电极片制备第39页
        2.3.2 电池组装第39-40页
        2.3.3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40页
        2.3.4 循环伏安测试(CV)第40页
        2.3.5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第40-41页
第三章 阶层多孔二氧化钛/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第41-55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阶层多孔TiO_2/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53页
        3.3.1 阶层多孔TiO_2/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42-49页
        3.3.2 阶层多孔TiO_2/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9-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椭球形微纳结构钛酸锂-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第55-67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椭球形微/纳结构Li_4Ti_5O_(12)-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6-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4.3.1 椭球形微纳结构Li_4Ti_5O_(12)-TiO_2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57-60页
        4.3.2 椭球形微纳结构Li_4Ti_5O_(12)-TiO_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60-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钛酸锂/二氧化钛/碳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第67-79页
    5.1 引言第67-68页
    5.2 Li_4Ti_5O_(12)/TiO_2/C纳米晶的制备第6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8-77页
        5.3.1 Li_4Ti_5O_(12)/TiO_2/C纳米晶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68-73页
        5.3.2 Li_4Ti_5O_(12)/TiO_2/C纳米晶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3-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二氧化钛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第79-89页
    6.1 引言第79-80页
    6.2 TiO_2气凝胶的制备第8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0-88页
        6.3.1 TiO_2气凝胶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80-85页
        6.3.2 TiO_2气凝胶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85-88页
    6.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3页
    7.1 总结第89-90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90-91页
    7.3 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个人简历第111-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硅/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
下一篇:纳米结构二氧化钛的可控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