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RORγ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词表第18-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29页
    1.1 核受体第20-21页
        1.1.1 核受体分类第20-21页
        1.1.2 核受体结构第21页
    1.2 孤儿受体ROR第21-25页
        1.2.1 孤儿受体ROR分类第22-23页
        1.2.2 孤儿受体RORγ的结构第23-24页
        1.2.3 孤儿受体RORγ的致病机理第24页
        1.2.4 孤儿受体ROR相关疾病及研究现状第24-25页
    1.3 孤儿受体RORγ与Th17细胞及自身免疫病的关系第25-27页
        1.3.1 RORγ与免疫细胞的关系第25-26页
        1.3.2 RORγ与自身免疫病第26-27页
    1.4 孤儿受体ROR家族配体研究现状第27-28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8-29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9-50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5页
        2.1.1 小分子化合物的来源第29-30页
            2.1.1.1 候选化合物的筛选第29-30页
            2.1.1.2 有效化合物的结构优化第30页
        2.1.2 质粒、菌株及载体第30-31页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第31-34页
        2.1.4 常用仪器第34-35页
    2.2 实验技术路线第35-36页
    2.3 实验方法第36-50页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36-37页
        2.3.2 菌种的制备第37-38页
            2.3.2.1 挑取单一菌落第37页
            2.3.2.2 接种甘油菌第37页
            2.3.2.3 菌体的扩大培养第37-38页
            2.3.2.4 菌体的诱导第38页
            2.3.2.5 收菌第38页
        2.3.3 菌体的预处理第38-39页
            2.3.3.1 干菌的解冻重悬第38-39页
            2.3.3.2 菌体的裂解第39页
            2.3.3.3 菌液的过滤第39页
        2.3.4 目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第39-43页
            2.3.4.1 目的蛋白的初级纯化第39-40页
            2.3.4.2 目的蛋白的次级纯化第40-41页
            2.3.4.3 目的蛋白的浓度测定第41-42页
            2.3.4.4 目的蛋白的浓缩第42页
            2.3.4.5 目的蛋白纯度及分子量鉴定第42-43页
        2.3.5 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及结合能力测试实验第43-48页
            2.3.5.1 Alpha Screen实验第44-45页
            2.3.5.2 TSA实验第45-46页
            2.3.5.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第46-48页
        2.3.6 蛋白结晶实验第48-50页
第3章 实验结果第50-74页
    3.1 h ROR蛋白纯化结果第50-61页
        3.1.1 h RORγ-LBD (WT)纯化结果第50-53页
            3.1.1.1 h RORγ-LBD (WT)镍柱亲和层析结果第50-52页
            3.1.1.2 h RORγ-LBD (WT)分子筛层析结果第52-53页
        3.1.2 h RORα-LBD (WT)纯化结果第53-55页
            3.1.2.1 h RORα-LBD (WT)镍柱亲和层析结果第53-54页
            3.1.2.2 h RORα-LBD (WT)分子筛层析结果第54-55页
        3.1.3 h RORγ-LBD突变型纯化结果第55-61页
            3.1.3.1 h RORγ-LBD突变型镍柱亲和层析结果第55-60页
            3.1.3.2 h RORγ-LBD (C455E)分子筛层析结果第60-61页
    3.2 ROR蛋白含量测定第61-62页
        3.2.1 Qubit仪器校标结果第61页
        3.2.2 目的蛋白含量测定结果第61-62页
    3.3 h RORγ-LBD (WT)结合能力测试结果第62-68页
        3.3.1 peptide筛选实验结果第62-63页
        3.3.2 Chem Bridge数据库化合物活性筛选第63-64页
        3.3.3 衍生物结合能力测试结果第64-67页
        3.3.4 有效化合物的选择性实验结果第67-68页
    3.4 h RORγ-LBD (C455E)结合能力测试结果第68-70页
    3.5 蛋白结晶及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第70-74页
        3.5.1 h RORγ- LBD (WT)的结晶及X射线衍射结果第70-71页
        3.5.2 h RORγ-LBD (C455E)的结晶及X射线衍射结果第71-74页
第4章 讨论第74-83页
    4.1 蛋白纯化结果讨论第74-76页
    4.2 结合能力测试结果讨论第76-80页
    4.3 结晶实验讨论第80-81页
    4.4 创新点第81-83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5.1 结论第83页
    5.2 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附录第91-119页
    1. 本论文常用质粒基本信息第91页
    2. 本论文常用质粒图谱第91-95页
    3. p ET24a (+)表达载体图谱第95-96页
    4. LB培养基配制第96页
        (1)LB液体培养基配制第96页
        (2)LB固体培养基配制第96页
    5. 常用溶液配制第96-101页
        (1)裂解缓冲液配制第96页
        (2)镍柱结合缓冲液配制第96-97页
        (3)镍柱洗脱缓冲液配制第97页
        (4)分子筛缓冲液配制第97页
        (5)Alpha Screen实验缓冲液配制第97-98页
        (6)TSA实验缓冲液配制第98页
        (7)10×SDS-PAGE电泳缓冲液配制第98页
        (8)10% (w/v)过硫酸铵配制第98页
        (9)30%丙烯酰胺溶液配制第98-99页
        (10)SDS-PAGE分离胶(15%)和浓缩胶配制第99-100页
        (11)上样缓冲液配制第100页
        (12)染色液、脱色液配制第100-101页
    6. p H计使用第101页
    7. 抗生素配制第101页
    8. IPTG配制第101页
    9. 镍柱再生第101-102页
    10. 本论文peptide序列信息第102页
    11. 细胞培养相关实验第102-104页
        (1)细胞复苏第102-103页
        (2)贴壁细胞传代第103页
        (3)悬浮细胞传代第103页
        (4)细胞冻存第103页
        (5)细胞计数第103-104页
        (6)细胞种板第104页
    12. 质粒提取及浓度测定第104-105页
    1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05页
    14. 本论文化合物结构第105-108页
    15. Hampton Research蛋白结晶条件第108-116页
    16. 衍生物 29、36、39 谱图第116-119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透明自修复聚合物复合膜
下一篇:含铬钢渣制备微晶玻璃及一步热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