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22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21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1.6.1 论文的重点、难点 | 第25-26页 |
1.6.2 可能的创新 | 第26页 |
1.6.3 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2.1.1 农民、职业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 | 第27-28页 |
2.1.2 教育、继续教育与农业继续教育 | 第28-2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9-30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第30-33页 |
第3章 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继续教育关系分析 | 第33-39页 |
3.1 新型职业农民的三大群体特征 | 第33-35页 |
3.1.1 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生产高效率 | 第33页 |
3.1.2 具有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交易收益率 | 第33-34页 |
3.1.3 主动积极参加培训,注重自我发展 | 第34-35页 |
3.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与作用 | 第35-37页 |
3.2.1 保障粮食与主要农产品供给 | 第35-36页 |
3.2.2 促进“四化”建设 | 第36页 |
3.2.3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36-37页 |
3.2.4 助推家庭农场崛起 | 第37页 |
3.3 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继续教育的关系 | 第37-39页 |
3.3.1 农业继续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手段 | 第37-38页 |
3.3.2 农业继续教育发展滞后阻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 第38-39页 |
第4章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业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以江苏若干地区为例 | 第39-53页 |
4.1 江苏部分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状况分析 | 第39-47页 |
4.1.1 调研准备 | 第39-40页 |
4.1.2 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40-47页 |
4.2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困境分析 | 第47-48页 |
4.3 造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8-53页 |
4.3.1 短期内农民参与培育的比较收益不高 | 第48-49页 |
4.3.2 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 第49-50页 |
4.3.3 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第50-51页 |
4.3.4 对传统农民社会身份的偏见 | 第51-53页 |
第5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措施的个案分析——基于常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 | 第53-59页 |
5.1 常熟市特种水产养殖培训项目个案分析 | 第53-56页 |
5.1.1 常熟市特种水产养殖现状 | 第53页 |
5.1.2 常熟市特种水产养殖培训进展 | 第53-54页 |
5.1.3 常熟市特种水产养殖培训的有益措施 | 第54-56页 |
5.2 常熟市支塘镇某种植大户的访谈 | 第56-59页 |
第6章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策略 | 第59-65页 |
6.1 鼓励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大力培养年轻骨干新型职业农民 | 第59-60页 |
6.2 增加培训资金投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与技能 | 第60-61页 |
6.3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 | 第61页 |
6.4 大力培养农业管理类等人员,丰富农民的农业从业类型 | 第61-62页 |
6.5 完善农业市场,着力支持农业企业与组织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 第62页 |
6.6 强调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地区教育培训基本均衡化 | 第62-63页 |
6.7 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转型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一 | 第69-71页 |
附录二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