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实践背景 | 第9-10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2.1 名人代言广告 | 第16-21页 |
2.1.1 代言人及名人代言人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2 名人代言广告对广告受众影响的过程理论 | 第17-21页 |
2.2 广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 第21-26页 |
2.2.1 广告效果概述 | 第21-23页 |
2.2.2 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2.3 产品的分类 | 第26-28页 |
2.4 第三人效果 | 第28-33页 |
2.4.1 “第三人效果”的内在心理机制基础 | 第28-30页 |
2.4.2 “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第3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3-42页 |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 研究模型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假设 | 第34-42页 |
3.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4-36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36-42页 |
第4章 实验及问卷设计 | 第42-52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4.1.1 实验参与人员 | 第42页 |
4.1.2 高卷入度产品和低卷入度产品的选择 | 第42页 |
4.1.3 受众感知信源声誉超载水平的操控 | 第42页 |
4.1.4 广告视频材料的设计 | 第42-43页 |
4.1.5 实验过程 | 第43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43-48页 |
4.2.1 问卷结构 | 第43-44页 |
4.2.2 变量量表设计 | 第44-48页 |
4.3 量表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第48-52页 |
4.3.1 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49-50页 |
4.3.2 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50-52页 |
第5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2-66页 |
5.1 实验控制效果检验 | 第52-53页 |
5.1.1 实验产品的选取 | 第52页 |
5.1.2 感知信源声誉超载水平的控制 | 第52-53页 |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3-58页 |
5.2.1 信度检验 | 第53-54页 |
5.2.2 效度检验 | 第54-58页 |
5.3 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58-60页 |
5.4 假设检验 | 第60-66页 |
5.4.1 感知信源声誉超载水平对广告沟通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5.4.2 感知信源声誉超载水平对信源可靠性的影响 | 第61页 |
5.4.3 感知信源声誉超载水平对第三人效果感知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4 信源可靠性对广告沟通效果的影响 | 第62页 |
5.4.5 第三人效果感知对广告沟通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6 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63-6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6-71页 |
6.1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66-67页 |
6.2 营销启示 | 第67-69页 |
6.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69-71页 |
6.3.1 研究局限 | 第69-70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调查问卷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页 |